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中國乳企“源頭之痛”:奶牛養殖戶日趨減少

2013-08-12 00:50:58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孫衛濤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孫衛濤 發自北京

奶源缺乏,這個中國乳業持續了十幾年的痛,為什么至今依然未得到改善和解決?根源到底在哪里?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走訪和調查了一些牧場后發現,在中國乳業這條產業鏈上已經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不少業內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從奶業發展初期開始,一方面,乳企不愿意付出更高的成本去采購原奶,而另一方面,收益不佳的奶農積極性不高,不愿意再投資更多資金和精力去提高原奶的產量和質量。這樣一來,乳企也更不愿意收購奶農的原奶。如此不斷地反復并循環下去,猶如惡之花一般,阻礙中國乳業的健康發展。

而當中國乳企意識到應該提高原奶的產量和質量,愿意付出更高成本購買高質量原奶時,整個產業鏈已經形成慣性。

高投入并未帶來高收益/

一個炎熱的中午,在北京市通州區一家牧場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見到了牧場負責人李勝利 (化名)。李勝利是一個“牛二代”,父親曾在國營牛場里養了50多年牛。1999年,李勝利的父親退休之后,決定和李勝利以及老萬的弟弟一起投資10萬元買了10幾頭牛開始做這個家庭牧場。之后,開始滾動發展,現在已經擁有200多頭奶牛。

對于奶牛養殖,李勝利說,別看自己養的還不錯,但建議不懂的人還是別養,因為這是一個高投入和高風險的行業。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頭奶牛價格要2萬元,為一頭奶牛建立基礎設施和設備要1萬多元,而且一頭奶牛從出生到產奶差不多要兩年,在這白養的兩年里,還得每天給奶牛喂飼料,一天差不多要30元。

按理說,高投入加上高風險,帶來的往往是高收益。但事實卻恰恰相反,奶農的收益考驗著管理者的技術水平。

李勝利說,同樣的一頭牛,好的一天能產出40~50公斤,少的可能就十幾公斤,甚至連奶牛一天的飼料錢都賺不回來。

更為可怕的是,如果碰到疫情,奶牛生病了,生產出來的奶不僅產奶少,而且這些牛奶也賣不出去。如果運氣不好,奶牛病死了,前兩年的時間投入和資金投入將血本無歸。

李勝利對記者表示,自己的牧場曾在2003年左右遭遇過一次疫情,結果導致自己好幾年都緩不過勁兒來。

山東寶來利來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技術總監高希貞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中國的奶農在管理和技術方面,包括獸醫技術服務這方面問題比較大,導致產量和質量都不高。

他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國外發達國際的奶牛一般可以產奶7年左右,而國內奶牛只能產奶5年左右,相差兩年的產量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不可小視。

企業變相壓價依然存在/

在中國乳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乳企之間的搶奶現象非常嚴重。一位乳企管理人員曾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早些年,一家乳企剛和一家奶農簽好協議,這家乳企前腳剛走,后腳就有競爭對手找上門來,并開出高價。

不過,經過幾年發展后,不少乳企對記者表示,這種現象已經很少了,因為大企業往往開始自建牧場,通過參股、合資以及奶聯社等方式和奶農直接對接。

按理說,在中國奶源普遍缺少的情況下,乳企應該保障這些奶農的利益,讓他們生產出更多的高質量牛奶。但其實不然,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企業變相壓價依然存在。

“不是說你奶多了,他就都收,人家是買方市場,人家收夠了就不收了。說是質量不合格。但質量合不合格,是人家說了算,沒有人保護你的利益。”李勝利對記者說,每次往企業交奶時,最怕聽到“異味”兩個字。因為乳企不收牛奶的時候往往就說有異味。

說到奶農被乳企拒收,李勝利舉了一個例子:“之前就認識一個老板,心里素質差點,有一次連續被拒收三回,所有牛奶必須倒掉,結果一下子得了腦血栓,現在身體垮了,牛也不養了。”

中國乳業不是奶源不夠并且都在搶奶嗎?為什么還要拒收呢?

“壓價是指淡季,乳品公司市場消化不了那么多鮮奶。而乳牛又不是自來水,想放的時候放,不想要的時候關,它也有生物規律。”一位地方乳企的管理人員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乳業專家王丁棉對記者表示,現在一個乳企往往占據一個地區,表面企業規定了一個最低收購價,但企業往往就按最低價格收,這其實就是在變相壓價。

“中國奶農是歷次乳業事件的受害者,恒天然公司背后是新西蘭70%以上比例的奶農,你看中國奶農參與國際競爭,有競爭力嗎?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國乳企和奶農的利益鏈并不緊密,市場好乳企就搶奶,市場差就壓價收奶,在產業鏈雖處上游但也處于弱勢地位。”上述地方乳企的管理人員說道。

奶牛養殖戶不斷減少/

處在產業鏈最低端的奶農沒有賺到錢,最直接的結果就是放棄養奶牛。

“以前,我們也是老組織會議,請專家講課,剛開始幾年,開會的人總是那么多,但后來開始減少了,現在會議也不組織了。”李勝利說道。

高希貞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幾年在全國各地跑,最深的感觸是發現養殖戶在不斷減少,今年在河北做技術指導時,發現很多奶農正在賣牛,開始轉行了。

近幾年,隨著奶牛養殖戶不斷減少,也催生了奶牛販賣這個行業。劉先生是齊齊哈爾市富裕縣的一位奶牛經紀人,兩年前,他開始從事這個行業。

他對記者表示,富裕縣以前也是一個畜牧大縣,前幾年號稱有20萬頭奶牛,如今估計也就剩下幾萬頭了。“因為奶價太低,飼料太貴,奶農掙不到錢,只好開始賣了。”劉先生說道。

據公開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奶牛存欄預計為1440萬頭,與2011年持平,奶牛養殖戶數(即散戶)持續減少,部分散養戶陸續退出奶牛養殖環節,奶牛養殖戶所占比例持續下降,規模牧場數量和存欄量均有所增加。

李勝利的牛場因為征地,去年從北京的大興區搬到通州區,本來周邊還有幾個朋友一直在養奶牛,結果這一搬遷,這些朋友都不養了。李勝利表示,其實自己也不想養奶牛了,又累又苦,也掙不了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