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3-07-08 08:49:32
各類投資者在看好后市(增倉)與看淡后市(減倉)之間擺動,就如同反復“拉抽屜”。本次自1849點以來由存量資金主導的反彈特點是“拉抽屜”,即一輪下跌階段性結束后,由于一些投資者減倉降低了倉位,A股市場中資金面又顯得“充裕”,大盤就進入抵抗性反彈階段
⊙民族證券徐一釘
近期A股市場受到資金的呵護,先是中國石油、四大銀行、中國石化,到上周四的煤炭、有色金屬,上周五的房地產、汽車等權重板塊。盡管如此,代表大盤藍籌股指數的滬深300、上證綜指的走勢依然疲弱。特別是,上周四在多方同時拉動煤炭、有色金屬、汽車板塊,但滬深300、上證綜指收盤僅上漲0.82%、0.59%,且帶長上影,反映出市場主動性拋壓很沉重,給市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感覺。我們認為,無論是滬深300、上證綜指,還是創業板指數,它們繼續反彈的空間并不大。
今年1-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20812.5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2.3%;主營利潤23271.7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1.4%。其中,5月份主營利潤增長8.8%,比4月份同比增速下降2.8個百分點。5月份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主營利潤下降9.8%,降幅比4月份擴大5.7個百分點。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進入二季度后工業企業業績增長進入下降周期。進入6月后,隨著銀行間拆解利率的大幅上升,將侵蝕嚴重銀行二季度的利潤,一些銀行半年報可能出現利潤同比下降,給銀行股提供新的下跌空間。
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和信貸的增長近期并不同步,更多的信貸已經不能再推動中國經濟增長。同時造成消費面通貨膨脹和房地產價格不斷上漲,而出廠價格卻在下跌的經濟局面。從去年年初至今,生產者價格指數PPI一直是下跌的勢頭,截至今年5月的十二個月當中下跌了2.9%。雖然6月資金面緊張風波落下帷幕,央行釋放千億流動性以保持市場利率穩定,上交所1天、7天回購利率回歸常態,但這并不意味今后不會出現類似情況,銀行去杠桿、壓表外規模對流動性的影響是負面的。
世界主要央行寬松貨幣有結束的跡象,近幾周來投資者一直在從全球新興市場撤資。全球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擔憂,過去18周中有16周全球基金經理從中國股市撤資,其中截至6月5日的5天里,資金流出8.34億美元,為2008年1月以來新高。截至7月3日,上證綜指年內下跌了12.1%,同期恒生國企指數跌幅達到22%,超過上證綜指的跌幅。而美聯儲頂風批準巴III協議,加強監管大型銀行,恐怕也不利于國內銀行股和A股市場。
今年1到6月,A股交易結算資金分別凈流入329億元、588億元、-305億元、517億元、172億元、476億元,同期上證綜指分別上漲5.13%、-0.83%、-5.45%、-2.62%、5.63%、-13.97%。這6個月A股交易結算資金凈流入、凈流出,似乎與上證綜指當月表現并不匹配。資金凈流入最多的三個月,2月資金凈流入588億元,上證綜指當月下跌0.83%;4月凈流入517億元,上證綜指當月下跌2.62%;6月凈流入476億元,上證綜指當月下跌13.97%。而5月資金僅凈流入172億元,上證綜指當月卻上漲5.63%。
上證綜指雖然跌到2000點附近,但A股交易結算資金余額并沒有明顯增加。截至6月28日,交易結算資金余額為5776億元,比4月26日的5553億元僅增加223億元。由于增量資金不足,存量資金只能集中有限的資金追逐中小股票。特別是大盤從2334點快速調整到1849點后,受宏觀經濟低迷、后續資金面不足的雙重影響,從大盤藍籌股、周期性板塊流出的資金涌向中小股票,試圖把中小股票當作規避調整風險的“避風港”,上述是5月以后以創業板指數走勢“脫離”上證綜指的最重要因素。
滬深股市經過急速下跌后,目前投資者的抄底熱情很高,這顯然不是底部特征。與998點、1664點不同的是,創新給投資者提高各類的融資渠道。6月24、25日的下跌,雖然給融資資金造成很大傷害,但1849點的反彈緩解了融資資金的壓力,顯然這不是有價值的底部。融資炒股的資金還沒有出現大面積爆倉,是這輪調整階段性見底的一大標志。強勢中小股票是各類融資炒股資金的聚集地,為了不使繃緊的資金鏈斷裂,只有表現出強者的姿態,才能吸引更多資金參與,所以暴跌后“給點陽光就燦爛”。
歷史經驗看,存量資金主導的反彈特點是“拉抽屜”,即一輪下跌階段性結束后,由于一些投資者減倉降低了倉位,A股市場中資金面又顯得“充裕”,大盤就進入抵抗性反彈階段,各板塊輪流反彈吸引倉位輕的投資者參與,直到把“不淡定”的資金都吸引來參與反彈,市場的資金面再度匱乏。各類投資者在看好后市(增倉)與看淡后市(減倉)之間擺動,就如同反復“拉抽屜”。抵抗性反彈也修復了超賣的技術指標,下跌途中的抵抗性反彈結束,隨后大盤再次進入調整之中,直到又一批投資者把倉位降下來,市場的資金面再次得到“緩解”,一輪高級別調整就是在不斷的“拉抽屜”中完成。
目前的大盤藍籌股正是受益于改革開放30年的投資、出口、房地產型經濟增長模式,它們面臨三方面壓力:1、全球經濟疲弱,內需、外需均不足;2、國內嚴重的產能過剩;3、中國經濟增長模式轉型。因此,低估值藍籌股走勢依然疲弱有其深刻的原因。今年以來,中小股票的持續走強,也有中國經濟轉型的深層次背景,消費電子、網絡服務、醫藥、文化傳媒、環保、節能減排、航天軍工等,都是中國經濟轉型中被扶植的行業。雖然如此,中小股票累計漲幅過大、估值過高,一輪中期調整恐難避免。
中國經濟已經進入轉型升級期,陣痛難免,對A股市場影響也是一樣。7月9日(本周二)以后,上半年國內經濟、金融數據將陸續出臺,一些數據恐怕并不理想,上證綜指或再探1849點。從歷史上看,大盤藍籌股與中小股票走勢嚴重背離時間不會太長,最終強勢股將追隨大盤藍籌股進入調整。上周五,創業板指數下跌2.82%,預期中的調整開始了?這取決于還有多少投資者“跟進”。
原文://stock.hexun.com/2013-07-08/155881747.html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