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廣州限購政策“松綁” 啟動置換市場加速車市分化

2013-07-04 00:47:40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劉旭 發自北京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每經記者 劉旭 發自北京

6月26日,廣州市交通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向社會發布 《廣州市中小客車總量調控管理辦法》。7月1日起,汽車限購新政開始實施,這被認為是廣州限購從 “嚴厲”轉向“寬松”的標志。

增量指標按照1∶5∶4比例配置,一年累計發放車牌12萬個,其中新能源車車牌1.2萬個,6萬個車牌給搖號車主,競價的4.8萬個;單位額度12%,個人額度88%。

新政中最令人關注的是“2.5L排量以下車型可自由置換”以及 “車輛10年內可無限次更新”兩大政策。這兩個政策發布后,汽車置換市場將由此啟動。業內人士認為,這將加快汽車市場的分化。

限購政策放寬/

去年7月1日,廣州市政府正式對汽車行業實行限購,對全市中小客車試行總量適度調控管理。經過一年的試運行,今年5月26日,廣州市政府針對執行不足一年的廣州汽車行業“限購令”開始了新一輪征求意見,從20個方面進行了優化調整。

“限購政策一年來,變化最大的是市場參與方的心態,從之前的恐慌到現在的淡定,市場也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差。”廣州市一家汽車經銷商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現在政策調整之后,市場利好因素開始增多。

去年年末,廣州的郭先生通過拍牌獲得購車資格,車牌拍得的價格為1.01萬元。

從參與搖號到“閃電”轉變為拍牌,他認為,“限購政策放寬基本已經確定,一定會有更多的消費者涌向車市,車牌價格水漲船高成為必然。”

從去年8月開始,郭先生和家人便開始搖號,半年都未中簽,郭先生決定放棄搖號進行拍牌。他認為一旦購車條件放寬,參與搖號的人數猛增,通過搖號“中簽”的可能性將更加渺茫,而車牌拍賣的價格也有可能上升。

對此,廣東省汽車流通協會會長嚴斐告訴記者,這并不是一個最終解決方案,政策開放對市場有提振作用,但效果難測。

廣州當地一名汽車經銷商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新政最大的意義在于將置換市場打開,置換帶動銷量將成為銷售主流。

“在之前的試行辦法下,廣州限購直接限制了保有車輛的置換率,也就限制了市場的活躍度。”上述經銷商告訴記者,調整之后的政策,與北京的差別不大。這主要是改變了排量更新限制,以及10年內更新次數的限制。

市場分化明顯/

官方數據顯示,自限購令執行以來,廣州全市中小客車實際增長量為7.2萬輛,目前保有量為176.6萬輛,調控試行期月均增長7200輛,抑制了約14.5萬輛中小客車的需求。

對于汽車經銷商而言,廣州市限購以后大部分廠商都給予廣州經銷商特殊的考核標準。一位日系車品牌經銷商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生存狀況比此前預期的要好一些,目前的主要任務是完成6月的半年考核。新的政策肯定有利好因素。”

作為華南重要市場,廣州成為各家車企爭搶市場占有率的風向標。據記者了解,從過去兩年的數據來看,廣州市場的各系別市場份額確有變化,而限購政策實施后,又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市場份額的變化。

過去一年,限購對于各個汽車品牌的影響主要集中在排量上。

“在此前的限購政策下,小車型是不受歡迎的。如果一個汽車品牌的小排量車型過多,肯定會受影響。”熟悉廣州市場的一位分析人士告訴記者。他舉例說,此前,福特嘉年華是廣州較受歡迎的車型,但限購之后,部分福特經銷商不得不花很長時間來消化庫存車。

從去年的銷量數據來看,日系車仍占據著較大的份額。其中,一汽豐田與東風日產仍占據著華南市場前兩名。

分析認為,限購政策無疑加速了南北大眾的滲透,但這仍只是助推的作用。未來置換市場啟動后,在B級車市場占據優勢的德系車企,能否進一步滲透華南市場,還有待市場觀察。

地方限購政策涌動/

分析認為,限購政策施行近一年來,廣州汽車市場銷量得以控制,但是城市交通并沒有明顯好轉。這使得限購政策陷入尷尬境地,而限購政策中種種不完善的條款也到了不得不改變的地步。

然而,各地針對汽車的限行、限購政策仍然層出不窮。6月14日,石家莊宣布實施機動車總量控制。根據相關規定,自2013年起限制家庭購買第三輛個人用小客車,自2014年市區內實行機動車單、雙號限行。同時,自2013年開始,石家莊市每年新增機動車控制在10萬輛以內;自2015年起,每年小客車增量配額為9萬輛,按照每月7500輛進行配置。

6月14日,杭州市政協聽取了治理城市交通擁堵的調研報告。業內人士分析,杭州市實施汽車限行、限購基本已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另據報道,湖北省法制辦日前公布了《湖北省氣象災害防御實施辦法征求意見稿》,擬規定當霧霾天氣“除公交車外,所有機動車單雙號限行”。

由此可見,各地實施機動車限行限購已經成為大勢所趨。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用限購方式解決交通問題,顯然并不是解決矛盾的有效方式。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