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28 01:19:05
文:胡健
做外貿生意的老張夾著煙,把LV錢包放在桌上,緊閉雙眼慢慢吐出3個字:太難了。
他說的是2008年出口的情況。老張說,他一度想變賣廠子,然后回河北老家種地,“2007年之前都順風順水,國外市場非常好,我壓了許多鋼材準備賣個好價錢,但突然間就無人問津”。
幸好,老張只是變賣了房子和車子,留下了工廠沒有變賣,苦苦支撐兩年之后,老張也開始變通地做些進口貿易,而且眼睛不光盯著歐洲和美國市場,現在他的客戶里更多地出現了“桑托斯”、“費爾南德”這樣的南美國家常見人名。
“這些地方的人要的東西多,而且沒有歐美客戶那么多麻煩。”老張笑著說,做生意最大的“不變”,就是要善于變化。
對于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來講,變化一詞恐怕難以負載宏觀經濟戰略決策的調整,而轉型則恰如其分。
災變的提示
2008年,席卷美國、影響全世界的金融危機噴薄而發,中國企業亦難獨善其身。
廉價的服裝、鞋帽和小五金成為“中國制造”,乃至中國經濟的代名詞,由于金融危機帶來的美元疲軟和人民幣升值,中國企業價格優勢不再,出口受到抑制。于是出現了老張所說的那句“太難了”。
經濟數據證實了老張的感受。中國2008年四季度GDP增幅快速回落至6.8%,拖累全年經濟增速下跌至9%,是2002年以來的最差表現。
金融危機是對中國經濟一次由表及里的體檢,已經使人看到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要性。加入WTO之后,中國經濟加速之快令世界矚目,GDP增速從2001年的8.3%提高至2007年的13%,增量部分外需貢獻了63.9%,接近三分之二。
但這是WTO紅利附加全球經濟高潮的結果,一旦外部環境不佳,高位的經濟增速就難以持續,這從金融危機之后的表現也可明顯地看出。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指出,本世紀以來,資本投入比上世紀90年代貢獻明顯提高,說明我國此前的高速增長,實際要素投入依賴性增強,全要素貢獻率下降。我國工業增速無論從歷史比較還是從全球發展來看,都已經達到了一個極限,工業占比很難再有大幅度提升,這要求中國工業規模擴張模式必須讓位于質量提升型模式。
改革的艱難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表示,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用勇氣和智慧推動轉型發展,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這對穩增長、增后勁具有雙重作用,是現代化必由之路。沒有這種積極主動的“升級”,發展也難以穩住、更難持續。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告訴筆者,中國經濟面臨四大轉型,即從投資主導向消費主導轉型、從工業化主導向城市化主導轉型、從私人產品供給向公共產品供給轉型,以及低碳經濟轉型。
而轉型首先要容忍較低的經濟增速,以往經濟“破八即慌”的心態需要逐漸調整。
瑞穗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告訴筆者,明年政府有可能將把經濟增長目標進一步調降為7%,而實際GDP增速可能僅在7.5%,通過犧牲一定的經濟增速以換取部分結構性改革的突破。
他說,要使中國經濟重新恢復活力,避免走重復刺激來穩增長的老路,需要對上一輪經濟增長中留下來的產能過剩與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加以清理,通過推動深層次的制度改革來換取紅利。
但中國改革已經涉入深水區,首當其沖的便是國企改革,其實質是要解決國有經濟在中國市場的地位問題。
而財政體制改革同樣是難啃的硬骨頭,1994年分稅制改革后,中央財政發揮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效能,但也逐漸使得地方政府捉襟見肘,連廣東省財政廳廳長都曾在“兩會”期間哭窮。
一系列改革問題都與發展問題交融在一起,目前城鎮化戰略已經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種種改革問題也在其中得到匯集。“這是一個練兵場,也是檢驗改革決心和成效的試驗田。”一位官方智庫人士說道。
在他看來,改革共識已然形成,而路徑則需要由易至難,“國家已經開始將行政審批下放,這是放活經濟,吸引資本進入實體經濟的第一步,調整產業結構也要先淘汰落后,期間不斷鼓勵先進,形成梯度。”
作者為宏觀新聞部記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