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28 01:18:45
文:朱秀偉
2010年,被稱為“基金公司大黑馬”的大摩華鑫,旗下某產品曾一度居于領跑位置,風光無限。當年,這家基金公司逆市突擊,從一家微型基金公司一躍而入百億基金俱樂部。
然而,此時大摩華鑫卻曝出種種不利消息,先是任投資總監的國內第一代明星基金經理項志群離職;此后,曾在華泰聯合證券擔任資產管理部總經理的陳曉接任,但短短一年也掛印而去。
2011年12月,《每日經濟新聞》經深入調查后,刊發 《大摩華鑫上演新 “基金黑幕”》系列報道。報道顯示,曾經的黑馬基金大摩華鑫,其黑幕之多、管理之混亂,足以震驚業界,堪比10年前轟動一時的《基金黑幕》報道。
公募基金 散戶操作
大摩華鑫涉及內幕交易、異常交易、操縱股價、為私募接盤倒倉等不正常行為,而這一切背后都指向了一個江湖味十足的基金經理徐強。
經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長達一個月時間的調查,所掌握的事實可謂觸目驚心。
比如,徐強掌舵的大摩卓越成長基金2011年9月20日倉位為60%,已達到偏股基金倉位底限,而9月21日徐強一聲令下,將該基金火速加倉至75%,一天之內,加倉15個百分點。
隨后,更加令人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繼9月21日加倉15個百分點后,徐強在9月22日又該基金的倉位再度降至60%。
如此短促的加減倉發生一家掌管幾十億資產的基金公司身上,讓人匪夷所思,似乎這樣的行為更像一個大散戶。
“全壘上”、“掛著給他們砸”、“試盤”、“002159也是一把掛出”,在記者掌握到的大摩華鑫內部聊天記錄中,上述股市“江湖術語”經常出現在基金經理口中,有內部員工質疑基金經理涉嫌操縱股價,甚至在一些股票上涉嫌內幕交易,比如對華茂股份,在利好公布前買入,利好公布時立馬賣出,這涉及到大摩華鑫旗下4只基金。
作為基金公司的“秘密武器”,重倉股向來都被呵護有加,關鍵時刻甚至需要出手護盤,但在大摩華鑫身上卻發生了不少奇事、怪事。
比如,大摩領先的第一大重倉股廣匯股份,在10月10日、11日被基金經理徐強下達了30多個快速賣出指令,清空股票。
但就在連續賣出后的第二天,廣匯股份放出利好消息并在當日漲停,隨后股價開始飆升,短短1個月左右股價漲幅近30%。在利好出臺前蹊蹺砸盤自家重倉股,被人質疑涉嫌利益輸送。
又如10月18日大盤出現調整,當日上證指數失守2400點,跌幅2.33%,下跌近57點,市場情緒極度悲觀。當日,徐強緊急要求大幅度減倉。
然而,令徐強意外的是,交易員無法完成徐強下達的交易指令,因為大摩華鑫領先優勢的股票已經賣不出去了,再賣倉位就低于60%,而60%是該類基金契約規定的最低倉位。但徐強之后回復郵件給提醒他的交易員:“這么重要的事情,居然我現在才知道?”
除此之外,大摩華鑫的各種怪相還包括基金經理幫私募接盤、投研團隊分崩離析、交易投研流程嚴重違規,甚至公司治理漏洞重重,督察長竟然兼任交易部總監等。
“輸贏都有糖吃”
將目光上溯至2000年,當時一家媒體揭露出令人震驚的“基金黑幕”,此后監管層也對基金公司進行了長達數年的整治。新基金從1998年開始,到現在已從一個嬰兒和懵懂孩童,成長為一個15歲的少年了。
2011年,A股暴跌猶如山洪直奔而下,“空軍”鐵蹄遮天蔽日,洪水過處個股一片慘淡,這這一年,被稱為“類2008”的小災年,大小機構和各類散戶難以幸免。
既然如此,作為市場少有的“輸贏都有糖吃”的基金公司,他們管理的“持有人資產”大幅縮水也無可避免,因為希望基金們管理的市值逆勢增長或保持穩定,那無疑是一種奢望和苛求。然而,我們仍然心存期待,期望作為基金管理人,他們至少應忠于職守、盡職盡責;作為專業投資者,他們理應對市場最基本的三公原則,起到表率和示范作用。
這是市場乃至公眾對一直以高貴和神秘面目示人的基金公司,最基本也是最合理的要求,如果要界定一個底線,那么上述要求就是底線。
2000年,某媒體刊發《基金黑幕》,報道通過援引監管部門一位研究人員所掌握的事實和數據,對基金“對倒”制造虛假成交量、“倒倉”操縱市場等多種違規現象進行了深入剖析。報道刊出后轟動市場。
如果說一個孩子兩、三歲時太懵懂無知,屢屢犯錯,不知底線為何物,那么到現在,這個小小青年有進步、守規則了嗎?
正是為了解答這個重要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2011年經過一個月的縝密調查,對大摩華鑫這樣一家“樣本基金公司”進行了深度解剖,揭示出一個灰幕乃至“新黑幕”。報道刊出后,證監會對此展開了調查。徐強在2012年4月和9月,以身體原因為由,相繼辭任大摩華鑫旗下兩只基金基金經理。
調查心得
守護底線永不止息
記者所深入調查只是個案,不過,通過對一家具有典型意義的基金公司和一個基金經理的深入解構,我們仍能在其身上看到基金10年積弊和沉疴的縮影。
還有多少基金業內潛規則沒有被揭示出來?還有多少看似滑稽可笑但又真實存在的故事沒有被講出來?相信這不僅僅是一兩個人或是一小群人心知肚明的事情。
因此,我們的調查仍然“在路上”,對事實的真相和對底線的守護永不止息。
作者為證券新聞部(深圳)記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