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 2013-05-11 10:32:35
這一輪進入中國的熱錢與以往大舉挺進股市、樓市不同,現在沒有明顯跡象更沒有確切證據表明,這一輪熱錢進入了中國的股市、樓市,那么,這些熱錢來自哪里?規模有多大?又流向何處?何時會撤退?
熱錢規模有多少?
流入或超萬億元
熱錢流入國內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只是對熱錢流入的規模各方推測不同,甚至大相徑庭,讓人宛若霧里看花。業內通常以外匯占款來衡量熱錢進出的規模,嚴謹一點的以簡單公式:熱錢=外匯占款-FDI-貿易差額來計算。據此推算,今年新增外匯占款可達2萬億元人民幣。
央行最新發布的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顯示,截至3月末,央行外匯資產為246103.34億元,較2月增加2880.8億元。今年前3個月,央行外匯資產較去年年底增加9433.41億元。從2012年12月起,央行外匯資產已經連續4個月增加,規模達10899.51億元。一季度新增外匯占款1.2萬億元,刷新歷史紀錄。其中,3月份2363億元的新增規模雖然較2月份的2954.27億元和1月份的6836.59億元有所縮小,但全口徑外匯占款已經連續4個月實現正增長。
外匯占款是中央銀行及商業銀行收購外匯資產而相應投放的本國貨幣。貨幣當局外匯資產是央行購入外匯所形成的人民幣投放,該數據被視為觀察跨境資金流動的重要指標。央行外匯資產的走勢與新增外匯占款一致,但規模會略低于金融機構外匯占款。
民生銀行金融市場部首席分析師李志強認為,外匯占款增加,有幾方面因素。去年國內經濟增速下滑,國際資本不看好中國經濟。反觀美國房價慢慢回升,股市漲勢也很好,兩方面原因導致熱錢流出跡象明顯。但是去年四季度中國經濟出現起色,國際資本認為2013年中國經濟處在估值洼地,前期流走的資金回流,外匯占款開始增加。此外,證監會對海外投資者放松,啟動RQFII等一些積極姿態,也會增加外匯占款。總體來說,這表明外部資金看好中國經濟機會。
而在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看來,從外匯占款的增加來看,可以肯定存在國際資本流入。但他指出,“熱錢”是一個并不精確的概念,因而就不便斷言是否有熱錢、及熱錢的規模問題。從過去的歷史數據觀察,這種流入的狀態,主要與人民幣升值預期、國內外市場利差(不是基準利率的利差)密切相關。這種套利行為,有的可能在金融市場上套利,有的則不過是實體經濟企業自發的逐利表現,比如,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下,有對外經濟活動的企業采取人民幣質押貸款外幣,借助目前美元的低利率和人民幣的升值來降低其融資成本。
熱錢流向哪里?
進行匯率利率無風險套利
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表示,一季度我國外匯儲備增加1300多億美元,貿易順差只有430億美元,FDI外商直接投資299億美元,差額怎么解釋?不能說都是熱錢,但肯定有熱錢的成分。海外媒體非常懷疑我國一季度進出口數據的真實性,是否有出口“空箱空轉”套取外幣資金流入的問題?不能說完全沒有。這些都是量化寬松導致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的結果。熱錢流入的領域很多,主要是資產市場,做匯率和利率套利也很賺錢,而且是無風險套利。匯率的升值和匯率動蕩本身對我國出口企業非常不利。他指出,人民幣匯率應該更加穩定,匯率形成機制可以適當做些調整。目前的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似乎是一種“順升值周期”的機制。
李志強認為,外匯占款就是外部資金流進來兌換成人民幣,變成人民幣之后就很難監測流向,很難再區分哪一部分人民幣是熱錢。但可以注意一個現象,從去年底開始居民儲蓄存款增長比較快,尤其今年1、2月份,每個月都增加1萬億元左右,同時期企業存款卻沒有太大變化。可以看出外匯占款影響到了個人存款數據。一般來講,熱錢可能用于買房產,但不太可能用于固定資產投資、企業生產性的投資和基建投資。3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也不高,環比還有所回落,工業增加值增速3月份也在回落。目前看熱錢還沒有明確投向,只是以資金形式體現在存款上,還沒有大量涌入實體經濟。
黎友煥說:“預測熱錢的流向要抓住熱錢的本性。我曾經預測‘熱錢會潛伏房地產領域,并且由一線城市轉移到二、三線城市’,這是2007年和2008年的事情,幾年來熱錢的走勢也充分表明我當時的預測是準確無誤的。甚至在幾年前,我再次預測熱錢會繼續投機一線城市房地產,時至今天,我當時的預測還是對的。多年來對于熱錢走勢的分析與預測都表明,我們的方法是對的,我們的結論是可信的。而我們預測的根據是綜合各種分析方法的結果,最重要的是我們抓住了‘熱錢追逐利潤的本性’與經濟形勢尤其是國內資本市場發展趨勢的結合。”
黎友煥分析道,國五條出臺后,熱錢極度關注國內房地產走勢,但情況表明,房地產綁架了地方財政和地方政府的理性決策,絕大部分地方政府利用政府行為的“惰性”特征化解了“國五條”的強制性效果,于是熱錢繼續從房地產投機中獲利。熱錢對房地產調控也存在糾結的預期:一方面,認為中國政府很難下決心拉低房地產,尤其是當前經濟存在下行壓力的背景下,房地產可是“一業興百業榮”的產業,如果房地產出現較大的價格下滑,對經濟的影響巨大。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