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02 00:55:31
鋁礦和電價成本大增,極大地侵蝕了中國鋁業氧化鋁和電解鋁的利潤空間。除了原材料價格無法控制之外,該公司銷售、管理、財務三項費用總和卻不降反增。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喻春來 伍源源發自北京
行業觀察
有令不止忙擴能
行業產能過剩積重難返
中國鋁業的虧損顯然是鋁行業困局的縮影。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統計,2012年,281家規模以上鋁冶煉企業中虧損企業為89家,虧損面為31.7%,虧損企業戶數同比增加28家。鋁冶煉虧損企業虧損額113.5億元,占規模以上有色金屬企業中虧損企業虧損額的35.4%。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副會長文獻軍曾對外稱,2012年全國電解鋁年產量2027萬噸,同比增長12.2%,而產能利用率只有85%左右。全年LME三個月期鋁的平均價格在2049美元每噸,但成本卻達到了2149美元每噸,使得全行業陷入虧損。
行業無序擴張,產能嚴重過剩可謂是全行業面對的問題。
據悉,包括信發集團、曾氏天山及新疆希鋁等均計劃于今年擴產,中國鋁業在年報中也表示,中國在建、擬建原鋁產能仍保持較大規模。
鋁產業研究專家、尚輕時代總經理董春明認為,國家發改委項目審批沒有起到效果,各個地方還在是在上馬項目,未批先建的情況時有發生。
長期以來,國內電解鋁產業亂象叢生,企業“先上船,再買票”的現象屢禁不止,地方優惠政策層出不窮,雖然近年來國家不斷出臺各項政策治理電解鋁行業,但是由于地方保護主義、企業自身利益及目前行業整體處于虧損狀態,企業兼并重組難以推進。
在2012年行業整體虧損環境下,中鋁同行信發集團山西氧化鋁項目二期120萬噸工程正在建設,預計于今年5~6月投產,但在國家發改委工業司查詢得知,山西信發240萬噸氧化鋁項目未經國家發改委核準,屬違規項目。
生意社分析師范艷霞認為,電解鋁行業在未全面實施淘汰產能前,利潤空間驅使企業擴張、擴大。尤其是前幾年一些地方仍在加快電解鋁項目建設,甚至在招商引資中給予土地、稅收、優惠電價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對關閉產能態度還是很謹慎的,雖然企業運轉過程中可能出現虧損,但畢竟能解決當地的勞動力就業問題。
電解鋁擴張之時下游需求能力卻沒有跟上,鋁加工行業增速遠遠不及電解鋁。據統計,2012年底,電解鋁產能達到2400萬噸,預計今年底會增至3000萬噸,產能的增長速度超過了20%。
為應對產能過剩,鋁企開始謀求減產以擺脫目前行業普遍虧損的境地。日前,中國有色工業協會組織下國內幾家大型鋁企赴京協商統一減產事項。但由于各家企業經營成本并不相同,具體減產細節也暫未達成一致。
中國鋁業高級副總裁劉祥民也曾表示,電解鋁供需能否緩解,還要看新增產能投放情況。據安泰科預計,2013年,我國新增電解鋁產能為420萬噸,同比增長12.5%。
業內資深人士認為,目前以中鋁為首的大型鋁企都在考慮削減產能,但該措施短期內似乎很難見效;預計后市鋁價或還將經歷一輪較漫長的下跌過程,而鋁企的生存壓力也將更為沉重。
“未來一兩年,鋁行業形勢不會好轉,平均鋁價低于成本,產能過剩、供過于求是一方面的原因,鋁產品金融性強,成為國際資本投資的工具和砝碼,這也是個重要原因。”董春明說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