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5.9級到7.0級的“突變” 大地震速報易出偏差

每經網 2013-04-22 08:34:43

有專家稱,跨度較大的數據差異可能是由監測、統計、分析等過程中某環節出問題而造成的。

每經實習記者 李彪 發自北京

從5.9級7.0級,蘆山地震的震級的誤差之大引發關注。

5年前的汶川地震,中國國家地震臺網速報震級“7.6級”,隨后調整為“7.8級”,最終被修訂為“8.0級”,可謂較為準確。

而在5年之后,震級速報的誤差卻大了不少,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主任潘懷文也認為,“將蘆山地震自動測定為5.9級誤差確實比較大,需要改進。”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中國地震局系統過去一直采用面波震級,有專家認為這樣做不僅不太科學、更不與國際接軌,報出的震級在民眾中常造成疑惑。有專家稱,地震級數的判斷在技術上已經沒有難度,一般情況可能會出現一些偏差,但是,跨度較大的數據差異可能是由監測、統計、分析等過程中某環節出問題而造成的。

5.9級為計算機速報結果

震級是以地震儀測定的每次地震活動釋放的能量多少來確定的。中國目前使用的震級標準,是國際上通用的里氏分級表,共分9個等級,震級每差一級,通過地震被釋放的能量約差33倍。一般認為,大于7級的地震就可成為大地震。

不同的震級之間雖然存在著巨大的地震能量差異,但幾乎每一次大地震的震級數字都要經過反復調整。2008年5月爆發的汶川大地震先后將震級由7.8級調整為8.0級,2011年日本爆發的大地震也由最初的8.8級震級調整為9.0級。

與這些大地震中震級“微調”相比,此次雅安蘆山將震級由5.9級調整為7.0級,跨度明顯放大。

據了解,從今年4月開始,我國地震速報采用了“自動+正式”的速報方式,并不需要經過審核,而直接通過計算機將分析的數據向外發布。實際上,蘆山地震發生2分鐘后,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的官方微博便發布了自動速報,當時計算機判斷為5.9級,9分鐘后,正式速報修訂為7.0級。

4月20日,在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召開的新聞通報會上,中心主任潘懷文就震級誤差較大給出了解釋,地震發生不到一分鐘,計算機自動測定系統即給出了這次地震帶基本參數。從目前來看,這個參數還很不準確,特別是震級偏差比較大。當初計算機給出了5.9級的快速判斷,這是計算機算出來的,沒有經過人工干預,所以才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測定,這個結果也通過微博、網站等方式快速向公眾發布。

但是,中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研究員、地震專家郭安寧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說:“5.9級是相對弱的中強震,而7.0就是大震,一般情況下,不會產生這么大的誤差。”

面波震級通常低估

郭安寧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稱,我們國家在震級的級數測算技術上基本成熟,震級測量技術并不存在障礙。

但是,對于同一地震震級的測量,各國得出的數據存在一定差異。在四川雅安蘆山地震的震級數據中,中美公布出來的數據就不一樣,中國地震臺網公布雅安地震為7.0級,而美國地質勘探局公布震級為6.6級。

在之前汶川地震的震級問題上,國內外所得出的數據也存在一定差異,美國地質調查局公布的震級7.9級;日本氣象廳測定震級是7.9級,俄羅斯測訂的震級是8.0級。我國地震局給出的最終數據是8.0級。

存在一定的震級統計數字差異的原因,是由于地震震級計算標度不同造成的。據了解,目前世界上各個國家使用的震級標準主要有面波震級和矩震級兩種,中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家采取的是面波震級,美國及一些歐洲國家采用的是矩震級。其中,面波震級主要是根據周期約為20s的面波大小確定的地震震級,矩震級則是根據破裂面的面積、地震破裂的平均位錯量等確定地震震級。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資料發現,矩震級由于與地震的物理性直接相關,成為世界上一些地震臺網和地震觀測機構優先推薦使用的震級標度。但是,由于研究方式和計算數據等因素差異,依然有一些國家采取面波震級的震級標度。

據地震專家介紹,并不能夠直觀地判斷兩種震級標度的優劣,但在爆發大地震的時候,面波震級的會低估震級的能量。

速報的準度誤差

對于此次震級存在的較大誤差,中國地震局監測預報司一處副處長黃媛向媒體表示,我國計算機自動速報的準確率能達到95%以上,但震級很大時,會出現準確率相對偏差大的情況。

據了解,脫離人工分析的計算機速報系統,是計算機根據檢測數據自動得出的震級數據,其測定震級的數據準確性隨震級不同波動較大,一般情況,當震級達到5級以上時,計算機所發布的數據的準確性就相對不夠。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地震專家則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出了自己的懷疑,速報震級和科學意義上比較嚴格的震級之間肯定會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從5.9級變成7.0級,似乎差距太大了。震級速報過程中,從數據監測、記錄到分析、發布,中間任何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都可能造成數據偏差較大。

該地震專家進一步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稱,今后采取計算機速報也有可能出現誤差,未來地震震級的速報誤差問題可能會成為一種常態。

那么,對于計算機速報地震的價值,潘懷文在上述新聞通報會上指出,這個測定,已經是一個比較滿意的結果,它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告知我們5.9級地震發生這樣的基本信息,對于了解哪里發生地震、哪該啟動緊急應對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如果沒有這個計算機系統,可能還需要10多分鐘才能向公眾正式報告這個參數。當然如何改進這個系統提高其準確性,還需要進一步努力。

除了在數據準確性上下功夫,下一步在速報的時間點上也應該不斷提前,與地震波賽跑。2008年,日本在“巖手宮城內陸地震”爆發前10秒就發布了預警,大大降低了地震損失。

責編 何建川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