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民間預測靠譜嗎?中國地震臺網劉杰解答民眾關心問題

每經網 2013-04-22 08:27:59

民間預測靠譜嗎?中國地震臺網劉杰解答民眾關心問題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預報部主任劉杰接受每經記者專訪

每經前線記者 劉林鵬 發自蘆山

為什么雅安地震首次速報為5.9級?此次地震與汶川地震有何關聯?“汶川地震已經把幾千年積累的能量釋放完了”的專家說法從何而來?微博中傳神的“民間預測”如何解釋?

在4·20雅安地震發生后,人們在密切關注救援情況的同時,對于地震的相關質疑亦在發酵。網絡中對于上述問題的關注不斷增多。

昨日(4月21日)上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雅安蘆山地震災區,對中國地震臺網中心預報部主任劉杰就民眾關心的多個問題進行了專訪。

為何首次速報為5.9級?時間要求高后期再修正

雅安地震僅一分鐘后,地震臺網即通過微博自動發布了雅安市附近發生5.9級地震的速報,之后于8點14分該微博發布正式測定結果稱,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有網友質疑,為何前后差距如此之大?

“國家要求從測定到發布的速度非常快,初步速報的數據如有偏差,可以在后期的正式速報中進行修正,國家的規定是在半小時內發布正式速報。”  劉杰認為此次速報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國家的要求,但數據偏差較大,是因為初步速報的數據是由計算機自動測定,沒有經過人工干預。從這次測定的數據來看,自動速報系統仍需改進。

2008年修訂的《地震速報技術管理規定》中規定,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發布地震速報時,對于發生在國內和國外M≥6.5以上的地震,震級和位置可以修訂,第一次速報結果可以作為初步速報,最后一次為正式速報,正式速報時間可以相應延長。

能量釋放完為啥還地震?特指龍門山中北段

“汶川地震已經把幾千年積累的應力釋放完了。”2008年的汶川地震后,有專家曾這樣表示,但此次雅安蘆山地震正好和汶川地震一樣,發生于龍門山地震帶。這又是為何呢?

汶川地震后,龍門山中北段有生之年不會再有地震。這次地震后,整個龍門山地震帶有生之年不會再有地震,劉杰對此表示。

劉杰表示,雖然同處龍門山地震帶,但汶川地震發生在龍門山地震帶的中北段。汶川地震發生后,確實將震源點上應力(單位面積上所承受的附加內力)和流體壓力釋放得差不多了,在這個點上兩千至三千年不會有大地震了。但這并不等于說整個四川三千年就不震了。相反的是,龍門山地震帶南段(映秀-寶興-瀘定)、石棉附近的鮮水河地震帶以及四川盆地內部的龍泉山地震帶和華鎣山地震帶南部因汶川大地震發生,應力反而增加。

2008年《自然》雜志曾發表一篇論文稱“汶川地震后,龍門山地震帶南段壓力增加”,而此次雅安地震震中就位于龍門山地震帶南段。

是不是汶川大地震余震?有關聯非余震

汶川距雅安不足百公里,在地質構造上又同屬龍門山地質斷裂帶,兩次大地震之間會不會有什么內在聯系呢?

雅安地震發生后,不僅是網民將此次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聯系在一起,也有專家稱此次地震是汶川大地震迄今“最大的強余震”。 雅安地震是在南北走向的龍門山斷層上發生東西反向運動造成的,有美國地質勘探局物理學家也認為此次地震為汶川地震余震。

“雖然都是在龍門山地震帶,但我認為美國專家的觀點不對。”劉杰告訴記者,汶川大地震是在龍門山地震帶的中北段,此次地震在龍門山地震帶南段。中間有一段地震帶并沒有發生地震。

劉杰解釋說,余震是圍繞著主震點附近密集分布的,如果離開主震點附近密集分布區域就不屬于該主震的余震,而屬于受影響的情況。此次地震震中明顯是和汶川地震的余震分布區域分開的。

但劉杰也強調,震點離這么近,不可能沒關聯。此次地震和汶川地震關系也十分密切。汶川地震對龍門山地震帶南段產生了調整影響。

還有沒有更高余震?小余震長期存在

據中國地震臺網微博消息,截止21日14時整共記錄到余震1445次,目前最大余震為5.3級。微博中擔憂的疑問也隨之而來,余震連連,究竟何時結束?余震已達5.3級,是否還會增加,破壞程度如何?

“汶川到現在還有余震,此次地震才發生1天,肯定有余震。”劉杰告訴記者,余震連連是因為震區地下介質不均勻,有些地方還沒完全破裂,其破裂過程,便成為余震。

“發生余震是正常自然現象。”劉杰說,地震區域介質復雜余震則較大。如果介質十分復雜,余震可能和主震之間震級差別就比較小,但大部分余震都比主震小一級。

“主震、余震相差一級,能量差33倍”劉杰稱,預計近期還有五到六級余震,但5級到7級之間,所釋放能量相差1000倍。不過劉杰也提醒到,近期余震活躍,建議不要回到危樓中。

對于余震還將持續多久的問題,劉杰介紹說,余震持續時間與復發周期有關。所謂復發周期,指地震帶破裂到積累能量再到第二次破裂所用時間。余震持續時間為復發周期所用時間的10%。比如,復發周期為一千年,余震持續時間則為一百年。劉杰舉例說,1976年唐山地震發生至今仍有余震發生。

民間“神預測”靠譜嗎?民間“預測”實為預警

目前,四川有一些機構在做地震預警的研究,并陸續發布試驗結果。預警與預測,區別何在?

“預警和預測,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劉杰告訴記者,預報是還沒發生預測,屬科學問題;但預警是地震發生后,非常快地給出地震信息,搶在造成破壞的地震波傳到稍遠地方前,把信息傳遞出去,讓相關地區能有所防范,屬技術問題。

同時,上述人士表示預警是國際承認的成熟的技術,歡迎民間預測,但我國防災減災法規定,可以給政府,但不能隨意向公眾發布。

地震預測有多難?預測三大難

什么時候能夠預測地震?預測地震有那么難嗎?地震預測成功率究竟有多大?地震發生后,不少民眾在面對地震的悲痛時,也發出了質疑。有網友稱,“我們現今科技這么發達,應該要遠超張衡發明地動儀那個時代,就算沒有完全準確的預測,有個大概的預測總還是有的吧?”

對此,劉杰也表示了無奈。“地震預報仍是個世界性難題。”他表示,地震預測難主要是因為三個原因。首先,地震往往發生在地下十幾公里處,目前幾乎沒有儀器可以觀測到,現有儀器基本都在地表。

其次,地震是非常復雜的,有些可以觀測到,有些則不能。劉杰介紹說,很多地震短臨前兆異常比較少,就很難被觀測到。而一般觀測到的都是有豐富的短臨前兆異常。

此外,劉杰還解釋說“有關地震預報的理論沒有完全建立起來。”目前地震預測是在理論未建立的情況下進行嘗試。在理論建立前,必須做嘗試,設法尋找地震的某些方面規律,才能完整理論體系建立。

責編 何建川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