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合資車企產能擴張潮來襲 產銷失衡陡增盈利壓力

2013-04-19 01:21:12

 每經編輯|每經實習記者 黃琳涵 發自上海    

每經實習記者 黃琳涵 發自上海

根據目前已經公布的車企產能計劃,有業內人士粗略統計,到2015年,國內汽車產能將超過4000萬輛。而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此前預計,這一數字僅為2500萬輛。

盡管近年來國內車市增速放緩,但并未減慢合資車企的擴產步伐。近日,大眾汽車CEO馬丁·文德恩在年報發布會上表示,未來數年內大眾將在全球興建至少10座新工廠,其中7座將建在中國。隨著在華工廠的加速布局,到2018年,大眾計劃將中國市場的產能提升至400萬輛。

大眾只是眾多宣布擴產計劃的企業之一。近年來,幾乎各大主流企業都相繼宣布了新工廠的投產或即將投產。并且,隨著眾多進口品牌的國產事宜相繼落定,產能擴張也同步到來。

有業內人士表示,如果將近兩年來各大汽車企業公布的產能建設規劃進行累加,2015年我國汽車產能有可能達到4000萬輛,遠遠超出此前業界預測的2500萬輛。

分析認為,產能遠超銷售規模,將致使國內汽車產能利用率逐漸下滑,車企以價換量行為難以避免,車企的“盈利”情況也將遭受挑戰。

合資車企相繼擴產/

去年起,新一輪產能擴張潮開始掀起。2012年4月,上海通用第四工廠落戶武漢,2014年將形成30萬輛的產能;6月,東風悅達起亞第三工廠花落鹽城,規劃整車產能30萬輛;6月,北京現代第三工廠投產,工廠產能為40萬輛;8月,福特重慶工廠擴大產能至35萬輛,同時其杭州工廠破土動工,規劃年產整車25萬輛;年末,廣本的第三生產線投入建設,預計2014年建成投產。今年8月,上海大眾第七工廠新疆工廠或將投產,該基地產能為5萬輛。

同時,隨著凱迪拉克、雷諾、英菲尼迪、沃爾沃等進口品牌的國產化事宜相繼落定,品牌的產能擴充已成定局。

實際上,對于企業而言,產能規劃并非短期行為。某三方合資的生產企業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企業產能規劃與其產品規劃緊密相連,由于是多方合資,審批流程也較長,“一般產品規劃周期都需要3~5年,此外,產品規劃不會隨著市場銷售的經常性波動而隨即更改”。

這意味著,車企對于產能的規劃是基于幾年以前的市場判斷,而當時的車市正在經歷一個高速增長期,中國車市表現出來的增長活力讓跨國公司更加重視這塊市場。因此,豐富產品線、擴充產能成為理所當然。

然而,進入2011年,中國車市急轉直下,同比增幅由兩位數迅速縮減至個位數。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的汽車產銷分別同比增長32.44%、32.37%,2011年這一數據迅速滑落至0.84%和2.45%,比上年分別回落31.60和29.92個百分點。2012年,汽車繼續保持微增態勢,產銷分別同比增長4.63%和4.33%。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企業迎來了投產密集期。據興業證券統計,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合資品牌乘用車新建工廠和擴建工程竣工迎來高峰期,期間總共增加產能255萬輛,占此前總產能的40%。到2013年下半年,新竣工產能預計約為100萬輛,預計到2013年第四季度,產能壓力將進一步凸顯。

產能利用率下行壓縮利潤/

根據目前已經公布的車企產能計劃,有業內人士粗略統計,到2015年,國內汽車產能將超過4000萬輛。而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此前預計,2015年產銷將達到2500萬輛的規模。

“產能規模遠高于銷售規模,勢必將加劇車市競爭,部分車企產能利用率下滑不可避免。”LMCAutomotive亞太區研究總監曾志凌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來自興業證券的研報顯示,2011年,合資企業產能利用率排名前十的企業分別是上海大眾200%、上海通用156%、一汽大眾146%、東風日產135%、北京現代123%、長安鈴木110%、東風本田106%、一汽豐田104%、長安福特馬自達102%、東風悅達起亞101%。

該報告估算,假定上述車企到2014年的產能利用率保持在100%,則銷量比2011年的增幅分別為16%、-3%、36%、36%、35%、105%、41%、15%、76%、34%。

對于上海大眾、上海通用等企業而言,這樣的增幅并不困難。以上海大眾為例,倘若同比增幅為16%,則3年的復合增長率只需達到2.6%左右。數據顯示,去年上海大眾全年累計銷售128萬輛,同比增長9.8%。

但對于諸如長安鈴木等車企而言,這意味著要保持每年22%左右的平均增幅。來自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數據顯示,2012年,長安鈴木銷售170037輛,同比下滑22.7%。

“一般而言,產能利用率的盈虧平衡點為80%左右,對于部分合資品牌而言,為了確保產能利用率,很可能采取降價的方式擴大銷量,這勢必會造成利潤的減少。”某機構分析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車市微增的背景下,倘若品牌溢價和產品銷量都難以保證,部分弱勢車企將會出現利潤危機。

此外,有觀點指出,產能擴張面臨更嚴峻的考驗還在于我國出臺的有關政策。根據新的《節能和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2012~2020)》規定,到2015年,乘用車平均燃料消耗量將降至每百公里6.9升,到2020年降至5.0升。

“這個標準要比美國目前的標準更嚴格,對所有的汽車企業來說都是一個嚴峻的考驗。”汽車行業分析師張志勇表示,目前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產能擴張計劃中,很少考慮到汽車市場中節能和新能源汽車產品在市場中的份額變化,以生產傳統汽車為主的產能擴張,如何適應這種變化,將是車企一個不得不面對的難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