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自主車企產能過剩引擔憂 提速出口探尋銷路

2013-04-19 01:21:11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楊海艷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楊海艷 發自上海

隨著合資品牌的本土化步伐加快,以及價格的下探,自主品牌的市場份額正進一步被蠶食。膨脹的產能和市場占有率的下滑,讓更多的自主品牌選擇價格競爭和渠道擴張釋放壓力。

今年一季度,自主品牌迎來“開門紅”。日前,中汽協發布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3月,自主品牌乘用車共銷售191.31萬輛,同比增長18.26%,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3.25%,占有率較上年同期增長0.38個百分點。

按照業內對今年全年車市的增長預期,今年國內車市將保持7%~10%的增長,自主品牌乘用車今年全年銷量有望突破700萬輛,高于2012年的648.5萬輛。

與此同時,吉利、奇瑞、長城、比亞迪等車企都在持續推進“百萬輛”級別的產能規劃,由此,自主品牌的“產能過剩”成為行業普遍關注的熱點。

雖然有觀點認為,“適度的產能過剩”有利于汽車行業的競爭與企業產品升級,但是對于自主品牌企業來說,為了擴大產品銷路,加快網點擴容以及加速海外出口已成為當務之急。

自主品牌產能擴張/

經歷過黃金增長十年,各家車企都在快速擴張產能,自主品牌車企也不例外。

來自銀河證券的數據顯示,2010年,自主品牌的整體產能約為582萬輛;進入2013年,這一數字將增長至1024萬輛。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銷量數據顯示,2012年自主品牌乘用車共銷售649萬輛,按照業內對2013年車市7%~10%的銷量增長預估,2013年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有望突破700萬輛。即便如此,對比1024萬輛的產能規模,2013年自主品牌企業整體產能利用率仍然不足70%。

來自銀河證券的研報顯示,2010年到2012年,國內乘用車行業平均產能利用率從110%下降到74.5%,其中,自主品牌企業產能利用率由2010年的100%下降到2012年的58%。有觀點認為,75%~80%的產能利用率是車企盈虧的平衡線。

事實上,主流自主品牌車企基本能達到這一盈虧平衡線。在銀河證券所統計的19家自主車企中,奇瑞、長城、吉利、比亞迪等4家車企在2013年的產能分別可實現為85萬輛、80萬輛、88萬輛和80萬輛,但是,4家車企中銷量目標最高的長城,2013年銷量目標為70萬輛。

長城汽車公開消息稱,到2015年,長城的整車產能將達到200萬輛。而按照今年1月吉利集團發布的信息來看,到2015年,吉利集團汽車銷量將達到200萬輛,將在海內外建成15個生產基地,產能達到240萬輛;其中,吉利品牌的銷量將達到140萬輛,而沃爾沃銷量將達到60萬輛。

按照奇瑞的規劃,將在2015年實現整車銷售200萬輛,其產能將突破200萬輛;而江淮也將2015年的銷量目標定在160萬輛。此外,比亞迪官方高層也曾表示,2015年比亞迪的產能要達到100萬~120萬輛。

據不完全統計,到2015年,上述5家自主車企的產能將接近900萬輛,而截至2012年底,上述車企的銷量尚不足250萬輛,相比之下,其所設產能目標顯得異常龐大。

微車產能擴張競爭持續/

業內有觀點認為,自主品牌的產能過剩,一方面與地方政府對本地汽車企業的鼓勵,助推了自主品牌產能擴張的沖動不無關系;另一方面,2009年“汽車下鄉”的政策使大部分車企片面追求產能,最終導致自主品牌“產能過剩”。在該政策刺激下,當年國內汽車銷量激增46%,躍居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多家公司年銷量增長50%以上,車企產能競賽隨即展開。

以微車市場為例,自推出“汽車下鄉”政策以來,2009年我國微車銷量達195.05萬輛,同比增長83.39%,微車銷量的爆發式增長帶動車企擴產熱潮,包括奇瑞、海馬等車企紛紛進入,微車企業從2009年前的6家主力擴容到近20家。

與此同時,老牌微車企業包括長安、東風等也紛紛擴產,微車整體產能從2009年的200萬輛擴容到2012年的500萬輛,增長近150%。

早在2009年,為趕超上汽通用五菱成為國內第一微車企業,長安先后并購哈飛、昌河,又于2010通過公開增發募資投資近16.5億元,對旗下微車項目進行擴產。

去年11月,上汽通用五菱宣布將在重慶建第三生產基地,預計2015年建成投產后,重慶基地將具備40萬輛整車和發動機能力。到2015年,上汽通用五菱的產能將達到200萬輛。

而此前并未涉足微車企業的江淮,也在今年發布公告稱,將對剛控股的全資子公司江淮安馳汽車增資2億元并投資建設年產15萬輛微車項目。

“從整體上看,微車企業產能已經嚴重過剩。”汽車分析師賈新光認為。

隨著微車下鄉政策的退出,微車銷量的高速增長已經成為歷史。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分析,2012年,微車共銷售225.67萬輛,同比下降0.07%。一份由全國乘用車聯席會發布的數據也顯示,今年一季度,雖然狹義乘用車市場保持增長,但微車銷量卻出現下滑,下滑幅度達到9.5%。

尋求銷量出路/

近年來,隨著合資品牌的本土化步伐加快,以及價格的下探,自主品牌的市場份額正進一步被蠶食。膨脹的產能和市場占有率的下滑,讓更多的自主品牌選擇依靠價格競爭和渠道擴張釋放壓力。

來自國際著名咨詢公司AlixPartners艾睿鉑發布的研究報告認為,產能過剩是引發汽車行業銷售價格繼續下跌的“元兇”,對那些產能嚴重過剩的車企來說尤其如此。這些企業在過去一年中不得不把零售價格折扣維持在5%到15%,甚至更高水平。

與此同時,汽車經銷網絡日益成為整車廠商競爭的核心戰場。2011年,中國的汽車經銷商網點數量增長21%,達16300家,其中本土廠商的經銷商網點數量在兩年內增長36%。

然而,在網點擴容的同時,許多本土廠商的經銷商單店銷量并沒有跟上。

報告顯示,2011年,6大本土汽車品牌的經銷商中,僅有一家單店年平均銷售汽車超過600輛。相比之下,幾乎所有合資品牌的年單店銷量都超過600輛,甚至有部分品牌平均單店年銷售超過1400輛汽車。

對此,艾睿鉑董事總經理羅曼表示:“本土品牌的銷售量不高,意味著經銷商們很難維持盈利,這將出現惡性循環,導致未來銷售額的進一步下降,經銷網點倒閉以及品牌聲譽受影響。”

為避免產能擴張帶來的一系列隱患,自主車企開始把眼光更多地集中在海外市場。2012年,國內汽車出口量首度破百萬,未來,自主車企將進一步加碼海外市場。

雖然各大自主車企都希望通過海外市場來拉動銷量,釋放產能,但從目前看,國內車企依然未能在國外主流市場站穩腳跟。

此外,包括俄羅斯、巴西等針對進口汽車的關稅變化等不確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將成為自主車企進軍海外市場的絆腳石。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