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吉利東風退出菲斯克競購 海外收購之路愈發艱難

2013-04-19 01:20:49

 每經編輯|每經實習記者 黃琳涵 發自上海    

每經實習記者 黃琳涵 發自上海

在海外并購過程中,中國汽車企業從未放慢腳步,但對于新能源這一全球汽車廠商都關注的前沿領域,想通過收購方式獲得核心技術,卻并非易事。

此前,吉利和東風相繼參與美國電動車制造商菲斯克的競購,隨后又傳出退出競購的消息。據海外媒體報道,菲斯克已在近日聘請了破產重組律師,為申請破產保護做準備。

電動車已經成為中國汽車企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方向,而如何破解電動車的核心技術難題,考驗著各大汽車廠商的智慧。

中國車企紛紛退出競購

3月13日,菲斯克公司創始人兼執行總裁亨利克·菲斯克突然宣布辭職。外媒報道稱,由于與公司其他管理層意見嚴重不合,亨利克·菲斯克不得不離開了這家企業。菲斯克方面表示,此事不會影響公司經營戰略。

就在亨利克·菲斯克宣布辭職不久后,菲斯克的中國競購者吉利、東風汽車都相繼被證實退出了競購。此前,吉利汽車與東風汽車均向菲斯克提出了收購報價,前者報價估值大約在2億至3億美元之間,后者提出3.5億美元收購菲斯克85%的股權。

有觀點指出,兩大中國車企放棄收購的主要原因是收購成本過高。據估算,如果競購成功,菲斯克的接盤者還需為其完成債務清理,并且后續啟動公司運營的費用預估有3億~4億美元,綜合收購成本約10億美元。

而另有消息稱,兩家中國公司退出競購的原因,都是因為美國能源部苛刻的收購條件。

據悉,2009年9月,菲斯克汽車公司加入奧巴馬2015年百萬新能源汽車計劃,與A123(現B456)電池系統公司、ThinkCity電動車公司、Tesla電動汽車、通用Volt,日產Leaf等公司一起成為美國能源部250億美元貸款的受益者。

在此期間,菲斯克汽車從美國能源部共獲得約5.29億美元的貸款。貸款條件為菲斯克需接手通用汽車位于特拉華州的一家廢棄多年的工廠,并在此雇傭2500名工人,繼續生產第二款插電式混合動力Atlantic車型。

倘若菲斯克被某企業收購,按照此前談判中菲斯克CEO托尼·波薩瓦茲提出的,恢復與美國能源部的剩余3.37億美元貸款要求,則新東家將必須滿足上述貸款條件。這意味著,對于參與競購的中國企業而言,幾乎不可能將菲斯克轉移至中國生產。

實際上,除了上述兩家企業,據消息人士透露,還有多家中國企業也曾密謀收購菲斯克。萬向集團、北汽集團、廣匯汽車等企業都相繼出現于競購名單中,最后都無疾而終。

競購企業的相繼退出,令菲斯克繼續滑向破產邊緣。為了節省開支,菲斯克已經宣布裁撤75%左右的普通員工,并且仍在尋求戰略合作伙伴。

獲取核心技術希望落空

事實上,中國車企紛紛退出競購菲斯克,實則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據一位接近菲斯克的消息人士透露,從以東風、吉利為代表的幾家中國企業爭相競價收購,到逐漸退出收購菲斯克的競爭,這個過程只經歷了短短兩周時間。除了因與美國政府就繼續貸款條件不能達成一致外,更重要的是,中國企業認識到菲斯克可能并不是外界所言的“插電式混合動力技術集大成者”,收購這樣一家企業可能對中國企業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幫助不大。

資料顯示,菲斯克汽車公司是由菲斯克車身制造公司和量子技術公司于2007年9月合資成立的、以插電式混合動汽車為主打產品的美國新能源汽車公司。菲斯克汽車公司成立之初,就是要集菲斯克車身制造公司的汽車設計理念,以及量子技術公司先進的混合動力驅動技術為一體,為世界打造節能環保的新能源超級跑車。

由此可見,新能源汽車的核心技術構成——動力電池、內部混合動力的控制管理系統、動力轉換和整合系統都不在菲斯克的控制之下,其核心知識產權均屬于合資方量子技術公司。中國企業或許并不能通過收購菲斯克汽車而獲取新能源汽車所需的核心技術。

據了解,菲斯克公司的高端跑車Karma汽車正是安裝了量子技術公司研發的“Q驅動”混合動力系統,而其動力電池供應商則是A123系統公司(現B456公司)。由于A123電池系統供應商破產出售,Karma自2012年夏天起就一直處于停產狀態。

電動車難過“技術坎”

“技術難題仍然是制約電動車發展的重要因素。”有業內人士指出,雖然中國政府不斷出臺相關的利好政策,但電動汽車仍然難以得到發展。

2012年7月,醞釀多時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 (2012~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正式出臺。《規劃》指出,2015年中國電動汽車累計銷售要達到50萬輛,2020年達到500萬輛。與此同時,各地也紛紛出臺了有關購買新能源汽車的補貼細則,其中最高補貼達到12萬元。

然而,電動車銷量并未受到明顯刺激。來自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2012年電動汽車(含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僅銷售12791輛,約占當年汽車總銷量的0.7%。

有觀點指出,僅靠終端消費補貼并不能打動私人買主,電池技術、安全問題等技術硬傷的修復才是鋪平新能源汽車普及之路的核心環節。

汽車行業分析師鐘師指出,由于電池、電控系統等核心技術主要被跨國公司掌控,因此,中國企業才會對相關行業的海外并購趨之若鶩。

事實上,有關電動汽車的技術難題不僅僅存在于中國市場,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關卡。通用雪佛蘭Volt、菲斯克Karma等電動車也都發生了一系列著火事件,而日產聆風電動車也被曝出電池老化過快的問題。

“技術安全問題仍然是全球性問題,電動車普及之路還很漫長。”鐘師評價稱。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