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 2013-03-06 08:51:39
近日,證監會公布了《證券公司資產證券化業務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明確了可以證券化的基礎資產具體形態,拓寬基礎資產范圍,同時降低券商參與該項業務的門檻、提高資產支持證券流動性。這一《規定》是在2009年5月《證券公司企業資產證券化業務試點指引》基礎上的重大突破,對整個證券行業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如果你有一個穩定的現金流,就將它證券化。”這是流傳于華爾街投行的一句名言。在國內,券商資產證券化業務始于2005年8月,隨后被暫停。2012年7月,隧道股份(600820)委托國泰君安發起設立的專項資產管理計劃被視為資產證券化重啟的標志。
近年來,隨著實體經濟的發展,社會擁有的存量資產逐步積累,在風險控制良好的前提下,通過資產證券化可以盤活存量資產,提升直接融資的能力。這是我國利率市場化和金融改革的大方向。對于券商來說,資產證券化業務轉常規將為其多項業務發展提供動力。
一般來說,資產證券化可以為券商帶來兩項主要收入:一是承銷費和管理費;二是包括做市商業務收入、自營投資收入等在內的間接收入。
除了這些收入外,資產證券化業務擴大化以后也將在很大程度上推動券商資管業務的轉型。多年以來,相對于銀行、信托、保險等機構,券商資產管理規模偏小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能夠提供穩定收益的產品,可以說,這類產品是券商資管業務的短腿。去年資管新規推出后,券商資管規模增長更多地是扮演了通道的角色,收費低廉,并沒有發揮出券商在產品設計、做市方面的核心競爭力。也就是說,資產證券化業務轉常規后,將逐漸開始券商資管業務由“通道”向“專業”的回歸。除此之外,資產證券化也可以為券商柜臺交易、質押回購和做市商等業務提供交易標的。
一項統計數據顯示,金融危機前,美國ABS(資產抵押支持證券)和MBS(房貸抵押支持證券)的規模超過11萬美元,占美國債券市場總規模的34%。危機后,盡管規模有所萎縮,但兩者合計仍為10億元美元之上,占市場總規模的28%。對比國內,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資產證券化啟動以來至今,僅有11個專項計劃發行,融資規模僅為287億元,遠遠低于成熟市場的水平,總體占比可謂微乎其微。就此來看,即便從謹慎角度出發,未來資產證券化的市場仍將十分廣闊。
此次規定的推出,也被業內廣泛解讀為是券商開始搶信托“飯碗”前兆。在金融脫媒的大背景下,資產證券化業務無疑將對證券公司的盈利模式產生重大影響。本次征求意見稿明確了券商的資產證券化的信托屬性,并把各類財產或者收益權都納入資產池,這對傳統的信托產品來說有一定的替代性。按照征求意見稿,證券化的基礎資產基本覆蓋目了目前信托的業務領域,資產證券化可以幫助券商切入信托的業務領域,同時相比信托,券商擁有一些天然的優勢例如渠道、投研實力等。
值得注意的是,資產證券化常態化后,也將衍生出很多結構性的創新產品,這對券商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對其投研能力、風險管理有很高的要求。從這點來看,一些資質較優的券商的發展優勢更為明顯。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