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21 01:11:33
業界解讀為在大氣污染防治領域內“最嚴”的產業政策,資本市場迅速回應,昨日A股環保板塊大漲4.53%。
每經編輯|每經實習記者 李彪 發自北京
每經實習記者 李彪 發自北京
針對近期日益嚴峻的大氣污染形勢,環保部門再度祭出“重拳”。
19日召開的環境保護部常務會議決定,將在包括19個省(區、市)4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在內的重點控制區,對火電、鋼鐵、石化、水泥、有色、化工等六大重污染行業及燃煤工業鍋爐的新建項目,火電、鋼鐵、石化工業以及燃煤工業鍋爐的現有項目,實施特別排放限值。
對于上述規定,業界解讀為在大氣污染防治領域內“最嚴”的產業政策。而資本市場對此也作出了迅速回應,昨日A股環保板塊大漲4.53%。
推行特別排放限值
針對近期巨大的大氣環境污染壓力,環保部常務會議指出,嚴重的大氣污染問題不僅損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而且破壞生態環境,必須采取嚴格的大氣環境管理措施,在重點控制區實施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嚴格控制大氣污染物新增量,倒逼產業結構的升級和企業的技術進步,從而推動大氣環境質量不斷改善。
會議確定,這次納入特別排放限值的重點控制區,共涉及19個省(區、市)4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主要對象是火電、鋼鐵、石化、水泥、有色、化工等六大重污染行業以及燃煤工業鍋爐的新建項目,火電、鋼鐵、石化工業以及燃煤工業鍋爐的現有項目。
全國人大環資委調研室主任王鳳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從當前發展來看,這些重污染行業處于產能嚴重過剩的狀態,工信部正從產能角度加強重組并購、產業整合,而提高環保要求也是一個主要的推動力。
重點控制區的特別排放限值并非立刻執行,環保部為這些產業留有一定的緩沖期。根據要求,這些地區從2013年3月1日起,新受理的火電、鋼鐵環評項目將執行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石化、化工、有色、水泥行業,以及燃煤工業鍋爐等項目待相應的排放標準修訂完善并明確特別限值后執行。
同時,47個城市的主城區范圍內,現有項目中的火電行業燃煤機組從2014年7月1日起執行煙塵特別排放限值;鋼鐵行業燒結(球團)設備機頭從2015年1月1日起執行顆粒物特別排放限值;石化行業、燃煤工業鍋爐項目待相應的排放標準修訂完善并明確特別排放限值后,按照標準設定的現有項目過渡期滿后分別執行揮發性有機物、煙塵特別排放限值。
環保投入持續發力
巧合的是,就在環保部舉行常務會議的同一天,財政部網站也公布了25個省(區、市)2013年度財政預算草案報告,其中,山西、遼寧等11個省(區、市)將加大對節能環保的投入力度。
達爾問自然求知社發起人馮永鋒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除了政策支持外,近年來國家在環保領域的投入也在持續增加,監管、監測設施的投入比以前確實高出很多。
以北京為例,2013年市本級節能環保支出65.1億元,增長3.0%,將安排20.6億元支持節能減排綜合示范重點項目以及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PM2.5大氣污染物監測、老舊機動車淘汰更新等項目,安排21.4億元支持合同能源管理、新能源汽車示范運行、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及抗震加固等項目。
王鳳春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中央財政在環保領域也有專項補貼,和環保部提出的指標都是配套的,未來在財政支出這一塊肯定會繼續增加。
隨著環保投入的不斷增加,環境污染肯定會得到一定遏制,但是環保投入占GDP的比重達到多少時,環境質量才會得到改善呢?據了解,去年全國“兩會”期間,曾有委員提出,以發達國家經驗來看,環保投入占GDP的3%以上,環境質量才會得到改善。
但目前我國的產業結構較為特殊,鋼鐵、水泥、煤、重化工等產業規模巨大,而這些產業對環境的污染威脅尤其突出。
環保領域迎來機遇
實際上,我國目前的環保投入離3%依舊存在一定差距,要想實現環境改善,未來在環境領域需要更大的投入力度。
王鳳春認為,以目前情況看,即使我國環保投入占GDP的比重達到3%,也難以達到其他國家在環境治理方面所達到的那種效果。
不過專家們仍然普遍看好未來我國環保領域的發展。馮永鋒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未來10年環保領域面臨多方面的發展機會,包括環保組織的發展機會、環保產業的發展機會和環保系統自身的發展機會等。
受相關利好信息影響,20日,A股和H股市場環保概念的相關股票股價普遍上漲。
王鳳春認為,國家產業政策和標準的變化,對企業的投資有直接的作用。當企業面臨壓力時,就會產生相應的需求,而市場也會跟著走。在“十二五”余下的期間內,脫硫、脫硝等行業會有較大發展,污水治理雖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產業規模,但肯定還會持續發展。
馮永鋒表示,當前正是環保產業的黃金時期,相關的企業正面臨著最大的發展機遇,而隨著國家不斷的投入和治理,當環境污染問題逐漸得到緩解之后,投資需求會趨于回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