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2-11-23 09:13:01
每經記者 黃志偉
營收增加13億元,凈利潤卻減少了近8000萬元,2011年,上海醫藥(以下簡稱上藥)和跨國藥企巨頭羅氏的合資公司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羅氏制藥)交給上藥一份不算靚麗的財報。
據上藥今年半年報披露,在投資收益排名前五的企業中,僅有羅氏一家投資收益在減少,其他被投企業均有不同幅度的增加。日前,上藥集團公布了其三季度年報顯示,其投資收益比去年同期又減少了500萬元。
上藥集團董事會辦公室高級經理陸地表示,上藥并不介入合資公司的經營,投資收益根據其會計報表決定,至于營收增加和利潤減少的情況,上藥沒有辦法追問,也追問不出來什么。據他猜測可能是跨國公司在利潤調節方面有自己的安排。
對此,羅氏制藥通過公關公司給《每日經濟新聞》回復稱,其中涉及財務數據披露必須向全球申請才能夠獲得,需要走一個流程。
上藥原副總裁葛劍秋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利潤下降是必然的。據他判斷,上藥分紅每年以后還會繼續減少。
跨國公司利潤有自己安排?
公告顯示羅氏制藥為上藥的全資附屬企業上海三維制藥有限公司的參股企業,持股比例為30%。據羅氏中國的官方網站介紹,羅氏中國在國內有兩塊業務,羅氏制藥和羅氏診斷,其中羅氏制藥為瑞士羅氏集團在中國建立的第一家合資公司,創建于1994年。其藥品覆蓋抗病毒、抗腫瘤、移植等領域,且在上述領域已經取得領先地位。
據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統計,2009年藥企銷售前100位的排名,在醫院藥品銷售排名中,羅氏以上市13.8億排名第一,其17%的增長率也居榜首。
日益擴大的銷售額讓上藥的每年分紅節節攀升,年報顯示,近幾年羅氏制藥的分紅每年給上藥的利潤貢獻都在5%左右。
2011年上半年,上藥從羅氏收到分紅9300萬元,比去年同期8200萬增長了1000多萬元。不過,2011年的年報卻讓漲勢戛然而止。年報顯示,2010年,上藥投資分紅為1.25億元,而2011年,這個數字為0.98億元,減少了將近3000萬元。
今年上半年分紅和去年同期相比仍在繼續下降。今年上半年,上藥從羅氏制藥收到的分紅為8500萬元,而去年同期為9300萬元,減少了800萬元。
公告稱,分紅減少的原因是凈利潤減少。不過,詭異的是,上藥披露的數據顯示近年來羅氏制藥營業收入卻一直有大幅度的攀升。
公告顯示,2009年,羅氏制藥的營業收入為32.2億元,2010年為39.3億元,2011年為52.6億元。其利潤分別為4.5億元(營業利潤),4.0億元(凈利潤)以及3.3億元(凈利潤),營收逐年上漲,利潤卻逐年下跌。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于明德對此連呼不可能。據介紹,羅氏制藥的藥品抗病毒、抗腫瘤以及移植等方面都屬于利潤率較高的產品,每年凈利不可能下降。
上藥集團董事會辦公室高級經理陸地表示,上藥并不介入合資公司的經營,投資收益根據其會計報表決定,至于營收增加和利潤減少的情況,上藥沒有辦法追問,也追問不出來什么。據他猜測可能是跨國公司在利潤調節方面有自己的安排。
上藥原副總裁:已錯失出售的最佳時機
此外,記者還關注到,羅氏制藥給上藥的分紅還體現出了季節性的特點,其分紅基本上是在上半年,以2011年為例,羅氏年度貢獻0.98億人民幣分紅,然而,上半年0.93億元,下半年只貢獻了500多萬元。羅氏藥物為腫瘤等藥物,并非季節性產品,其抗病毒感冒的名藥“達菲”應該在下半年銷售會有爆發,緣何下半年還少呢?
今年9月份,發改委調整了腫瘤類、免疫系統類以及血液類藥物的價格,羅氏首當其沖,一款產品降價幅度達到了17%。是否對羅氏營收造成影響,進而進一步減少上藥的分紅呢?陸地表示,他們只占股30%,估計影響不大。
對于上述疑問,羅氏制藥通過公關公司給《每日經濟新聞》回復稱,其中涉及財務數據披露必須向全球申請才能夠獲得,需要走一個流程。
上藥原副總裁葛劍秋表示,利潤下降是必然的。據他判斷,上藥分紅每年以后還會繼續減少。
他解釋說,當年羅氏進入中國,很多關系和資源都要看中國,所以在當年上海醫藥管理局的撮合下,雙方成了合資公司。但是現在,上藥對合資公司的貢獻已經不大了。最近幾年,跨國藥企對中國醫藥市場的重視日益提升,拓展市場和引進新藥的成本很大,到底多少費用可以分攤是一筆糊涂賬。從監管來講,上藥雖然有權派董事長和董事,但是根本起不到很大的作用,董事長在很大意義上是離退休福利,而外資的管理都是線條管理,是直接和總部匯報,上藥根本插不進去手。
上藥和外資藥企的另外一家公司跨國藥企施貴寶也有合資公司--中美上海施貴寶制藥有限公司,也出現了羅氏制藥類似的情況。公告顯示,2010年,其營業收入為22.4億人民幣,凈利為2.99億元;2011年營收漲至25.2億元,凈利則降為1.93億元。
據葛劍秋介紹,基于上述理由,在兩三年前他還任職時,上藥就曾經謀劃過出售事宜。其時,上述合資公司分紅正在上升,而且這些跨國公司都在全球進行產業調整,出售部分二線產品和一些業務部門。上藥本可以趁此機會以手中的股權做籌碼以較合理的價格收購一些業務和產品,而由于合資公司盈利情況良好,手中的股權也可以賣個高價,但是遺憾的是此事未能執行。
“上藥已經從之前的財務投資中已經獲取了超額收益,上藥和這些跨國藥企遲早有一天會成為競爭對手。跨國公司的分紅只會每年逐步遞減,以后再想出售的話就失去高價出手的機會了。”葛劍秋遺憾地表示。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