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2-11-23 08:52:11
來源:證券時報 作者:李俊
今年以來,市場對經濟拐點的預期一再落空。企業盈利惡化沖擊A股市場的風險溢價率,而影子銀行的進一步膨脹又提升了社會的無風險收益率,股票市場因此完成了估值硬著陸的第一步。展望下一階段,A股市場的存量資金騰挪開始陷入困境,高估值板塊的結構性溢價回歸將是市場的必然選擇,A股估值硬著陸正在走向第二階段。
存量資金騰挪陷困境
增量資金入市意愿不足。一是部分中觀行業在短暫回暖之后,又面臨新一輪的去庫存化,投資者開始質疑三季度經濟是否真正見底。出于對微觀盈利的悲觀預期,A股市場的風險溢價率難以顯著回落。二是影子銀行仍然在進一步膨脹,并進一步惡化A股市場資金面,導致整個社會的無風險收益率處于較高位置。因此,從影響市場估值水平的兩大因素來看,資本市場確實還沒有顯露出清晰的企穩信號,某種程度上這將影響增量資金入市的意愿。
存量資金騰挪陷入困境。今年一季度,證券交易結算資金余額維持在8000億元左右,存量資金在不同行業之間的騰挪帶來了結構性的機會,典型如醫藥、地產等板塊。不過,隨著市場重心逐步下移,存量資金也開始呈現流出態勢。指數下行與資金流出兩者之間相互強化,并推動二、三季度市場出現持續調整。進入四季度之后,證券交易結算資金余額下降到6000億元左右的規模,大幅流出的跡象不再明顯,A股市場也得以獲得短暫的喘息機會,主要股指在維穩的背景下出現小幅反彈。
但是,隨著上證綜指在2000點附近震蕩時間拉長,市場中存量資金繼續騰挪的難度明顯加大。從這個角度來看,未來市場將面臨兩個選擇:一是應對年底的資金緊張局面,存量資金再度大幅流出,從而拖累大盤繼續走低;二是在指數調整空間有限的情況下,存量資金小幅流出但破壞了原有的平衡,從而推動市場內部結構性溢價的回歸。鑒于宏觀經濟的周期性因素淡化,及目前滬深300指數成分股低于10倍的市盈率水平,我們更傾向于市場會選擇第二種情形。
結構性溢價必然回歸
我們認為從資金面角度來看,市場存量資金騰挪難度加大,A股結構性溢價回歸應是合理的邏輯。另一方面,從基本面的角度來看,消費驅動力不確定、部分新興產業泡沫破滅及產業轉移的高峰期告一段落,也意味著曾經高估的板塊溢價將回歸至合理水平。
居民消費潛力的釋放需依賴改革。在制造業利潤持續回落之后,企業層面的困境將向家庭部門傳導,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速或出現滯后性下降,負面影響可能在2013年體現。此外,低端勞動力收入在經歷了連續8年的高速增長之后,未來有望出現向下的拐點。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成分中的家庭服務及維修加工指數的情況來看,今年下半年以來低收入階層的收入增長已經有所下降。因此,在沒有出現進一步的改革之前,中國居民消費的潛力仍然有待釋放,部分消費股的估值溢價或面臨下調。
部分新興產業泡沫或破滅。2009年以來,受各地政策扶持,部分新興產業投資一哄而上,同質化競爭下產能嚴重過剩,典型如風電、光伏等。2012年,部分新興產業開始陷入嚴重的危機,泡沫破滅的跡象非常明顯,甚至可能波及其他產業的發展。我們認為,如果缺乏核心技術,僅靠復制傳統產業低層次、低水平發展的路徑,市場將自發地調整部分新興產業的估值溢價。
產業轉移高峰期告一段落。海外金融危機疊加國內綜合成本上升,推動2008年后中國的產業轉移進入高峰期,A股市場對此也積極反應,部分區域概念股獲得了極高的估值溢價。不過,從近期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數據來看,國際產業轉移的進程在放慢。而隨著各個地方性的區域規劃先后公布,“騰籠換鳥”式的產業轉移高潮也將告一段落,區域概念股的估值溢價或將出現進一步回歸。
(作者單位:中原證券)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