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13 02:40:38
新公司注冊資本258億元,由財政部控股,持股比例為98.06%。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李玉敏
每經記者 李玉敏
10月12日,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華融)在北京正式掛牌成立,標志著中國華融由政策性機構向市場化機構徹底轉型。新公司注冊資本258億元,由財政部控股,持股比例為98.06%;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參股,持股比例為1.94%。至此,中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已經有信達和華融兩家順利完成股份制改造。
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首任董事長賴小民在成立大會上表示,改制后,公司要按照“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原則,建立健全以 “到位的黨委會、規范的股東大會、健康的董事會、有效的監事會、負責任的經營班子”為主要特征的、完全市場化的新型公司治理結構。
完全市場化轉型
中國華融前身為成立于1999年的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對口承接處置中國工商銀行剝離的不良資產。在圓滿完成國家賦予的政策性資產處置任務后,從2006年開始啟動商業化轉型。但是,自商業化轉型以來,華融一直是在“戴著政策性帽子,走市場化的路子”,急需實現體制機制的配套改革。
華融相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時表示:“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要想真正打造‘產權清晰、責權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多元化現代金融服務企業,就必須完成由階段性政策性機構向長期經營性股份制企業的身份轉換,明確股東價值和利潤最大化的目標。”
據悉,按照財政部“一司一策”的要求,2011年華融進行了改制的準備工作。2011年4月27日,財政部同意中國華融進行改制;2012年1月6日,財政部將華融改制方案上報國務院;1月12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華融轉型改制實施方案。今年2月8日,華融股改工作正式啟動;9月25日,華融召開第一屆股東大會、董事會;9月27日,銀監會正式批復《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章程》,核準公司高管人員任職資格,頒發金融機構許可證;9月28日,工商總局批準注冊登記。
經中國華融董事會審議通過,并報銀監會核準,原華融資產管理公司總裁賴小民任董事長,原銀監會非銀部主任柯卡生任總裁,隋運生任監事長。在10月11日的成立大會上,銀監會監管四部主任沈曉明現場頒發了金融許可證,國家工商總局注冊局副局長陳良頒發了營業執照。
目前,中國華融已經形成了由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管理層構建的現代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按照國務院和財政部要求,中國華融將在繼續做好不良資產經營處置工作的基礎上,重點發展銀行業相關業務,努力構建市場化、專業化、多元化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
據了解,截至2012年6月末,中國華融集團總資產為2463億元,所有者權益為344億元。公司全系統員工約7800人,在全國有32家分支機構(30家分公司、2家營業部),旗下擁有華融湘江銀行、華融證券、華融信托、華融租賃等10家控股子公司,已初步建設成為國有大型金融控股集團。
打造金融“航母”
據華融相關負責人表示,股份制改革總的方向就是要努力打造主業突出、多元化經營的現代綜合金融服務企業。賴小民也表示:“改制完成后,中國華融將穩步推進增資擴股,適時引進海內外優秀的戰略投資者,擇機完成IPO實現海內外整體公開上市。”
華融表示,公司最大的優勢就是“一體兩翼”,金融牌照多,可以向市場、客戶提供一攬子 “業務組合拳”的綜合金融服務。
改制后,公司總部將繼續發揮戰略規劃中心、風險管控中心、資源整合中心和產品研發中心等 “指揮部”作用,充分引導30家分公司和10家子公司開展綜合經營,在客戶、渠道、品牌、技術、資源等方面實現共享,著力打造“金融超市”,實現金融產品交叉銷售,打好業務“組合拳”,培育核心競爭力。
據悉,中國華融現有的30家辦事處統一變更為分公司,轉型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發展,成為相對獨立核算的經營單元、盈利中心和市場主體。
在管理體制上,華融將完成三大轉變。即由“單一處置不良資產的國有獨資公司”向“綜合化經營的金融控股公司”轉變,由“總裁負責制”向 “股東大會領導下的董事長法人負責制”轉變,由“單一經營層”向“‘三會一層’的現代企業治理結構”轉變。
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士余表示,作為負責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政策制訂和方案設計的部門,希望中國華融以成功改制為契機,繼續發揮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在金融體系中管理處置不良資產、化解金融風險的獨特功能,創新機制、走出市場化經營發展的新路,依法合規經營、防范經營風險,在建設現代金融企業的改革發展道路上取得新的成績,為金融穩定作出新的貢獻。
“訂悅2013”—— 《每日經濟新聞》大征訂活動,訂報有禮。//www.jzqfr.cn/corp/2013dingyue/index.html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