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空頭:再融資“猛于虎”攜手“解禁潮”橫行A股

2012-10-13 02:38:52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王硯丹    

每經記者 王硯丹

A股市場一貫有視擴容為洪水猛獸的傳統。正如2008年年底至2009年中期,如果證監會沒有長達數月時間暫停IPO,那一波從1664點到3478點的小牛市或許會大打折扣。而在2009年6月重啟IPO后,小牛市也進入尾聲階段。

壓力一:IPO重啟

不過,股市一個最基本的功能,就是為企業提供融資。因此不到萬不得已,證監會也不會輕易暫停IPO。盡管市場一直有聲音呼吁證監會為救市暫停IPO,8月全月的IPO審核 “空窗期”也一度給了市場希望,但9月28日,創業板IPO審核暫停58天后重新開閘,讓投資者美好愿望破滅。國慶剛過,時隔74天后,主板發行審核委員會又審核了重慶燃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和深圳市崇達電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首發申請,再次讓市場產生恐慌情緒。

本周一,國慶長假后首個交易日,滬指以下跌11.75點報收,罕見地出現國慶后“開門綠”。隨后幾天雖然有所反彈,但市場依然成交清淡,反復不定,周五在2100點附近繼續反復。

股市的本質是資金對股票籌碼的需求,與上市公司股票數量供應之間的博弈。在市場無法形成賺錢效應吸引增量資金入場的背景下,股票供應量一端高高翹起,無疑將對四季度的A股市場形成巨大壓力。

同花順iFinD統計數據顯示,截至本周五(10月12日),從2011年至今,共有92家公司已過會但尚未發行;其中創業板50家、中小板32家、主板10家,預計募集資金總額達到582.86億元。本周五,滬市成交為514.3億元,這意味著即使發審委不再審核新的IPO,光是消化這92家公司的發行,滬市一天成交資金都不夠用。

從歷史經驗來看,主板IPO雖相對較少,但對市場殺傷力卻更大。目前,陜西煤業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郵政速遞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兩頭 “大象”還隱而未發,更是成了A股市場的心病。

早在去年8月29日,證監會就通過了陜煤股份的IPO申請,預計募資規模高達172.51億元。據媒體報道,為了維穩,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監管層希望超級大盤股能縮小融資規模,而陜煤股份卻不愿“瘦身”,最終造成公司IPO過會一年多仍未能成行。另外,今年5月24日,中國郵政速遞99.78億元的IPO申請也獲得證監會通過,正在等待上市時機。

可以預見,兩只大盤股超過270億元的融資規模一旦成行,勢必將令A股資金面和心理面雪上加霜。

壓力二:超6800億元再融資

不僅是IPO,已經上市的公司越來越大的再融資胃口,也是一把懸在A股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隨時有掉下的可能。

10月8日,國慶節前宣布籌劃定向增發事宜停牌的電廣傳媒(000917,收盤價11.05元)公告定增方案并復牌。公司擬向包括第一大股東湖南廣播電視產業中心在內的不超過10名特定投資者發行不超過5.15億股股票,發行價格不低于10.28元/股,募集資金規模最高達到53億元。而募集資金中的15.7億元用途竟然是償還銀行貸款。受此利空影響,電廣傳媒當天暴跌9.33%,排名兩市跌幅榜首位。

53億元融資規模盡管比不上陜煤股份和中國郵政的IPO,但投資者不計成本、用腳投票的態度仍然說明了弱市之下市場對“圈錢”二字的恐懼。即使是在牛市之中,再融資也常常成為壓垮投資者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如2008年年初,上證指數還在5000點左右高位,但中國平安一則再融資1600億元的公告成為引導A股由牛轉熊的一根導火索,其殺傷力在此后數年時間被市場一再提及。而在滬指回到2000點附近后,老公司再融資更是和新股發行一道,成為投資者眼中的洪水猛獸。

同花順iFinD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0月12日,共有370家公司公布了增發預案(不包括停止實施的公司),預計募集資金總額達到6827億元,其中純現金認購的公司預計募集資金總額為4593億元。另外還有18家公司公布了配股預案尚未實施。

即使現在許多公司為了讓再融資順利進行而采取定向增發方式,無疑也會造成二級市場資金供血減少,對投資者信心形成巨大打擊。目前定增融資最大的一筆是興業銀行(601166,收盤價12.21元)今年3月提出的264億元增發預案。興業銀行擬以12.73元/股的價格向中國人保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煙草總公司、北京市基礎設施投資有限公司和上海正陽國際經貿有限公司等4家公司最多發行20.72億股,全部用于補充核心資本。經過7個月時間,目前這一方案還在等待證監會批準。

雖然興業銀行巨額定增已經找好了接盤方,但由于2010年興業銀行才實施了配股,因此市場依然對此表現不感冒。周五收盤時,興業銀行股價已經跌至12.21元/股,較定增價格折價約4%。

此外,在以現金認購的增發方案中,包括電廣傳媒、興業銀行在內,募資超過50億元的已經多達20家。如攀鋼釩鈦(000629,收盤價3.94元)擬向包括鞍鋼集團在內的不超過10名特定投資者發行25億股,價格不低于4.95元/股;上海電力(600021,收盤價4.67元)擬向包括控股股東中電投集團在內特定對象發行不超過18億股,價格不低于5.21元/股。目前這兩家公司均已破發。

壓力三:市值5000億限售股解禁

第三個對四季度A股資金面形成巨大考驗的,是巨量限售股的解禁壓力。

IPO過會后,新股可能不會馬上發行;再融資方案公布到正式實施,也需要一定時間。但只有限售股解禁是板上釘釘,除非相關股東承諾繼續延長鎖定期限。

根據同花順iFinD數據,從下周一(10月15日)起至12月31日,共有236家公司的574.21億股限售股將解禁流通,以周五收盤價計算市值合計高達5035.39億元。

三只大盤股——中國重工(601989,收盤價4.69元)、中國北車(601299,收盤價3.77元)、光大銀行(601818,收盤價2.69元)解禁數量最多;解禁股份性質均為首發原始股東持股。相對之下,中國重工解禁壓力最大。

首先是11月19日,光大銀行37.18億股原始股解禁。解禁股東包括寶鋼集團、中國電力財務有限公司等。目前光大銀行流通股本為152.17億股,解禁后流通股本將上升約20%。

12月17日,中國重工72.42億股限售股流通。目前中國重工流通股本為40.66億股,解禁后將瞬間上升至113.08億股,是現在的2.78倍。

12月31日,中國北車57.42億股原始股解禁后,公司將基本進入全流通。這57.42億股由大同前進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中國北方機車車輛工業集團公司等持有。

不過,目前最讓市場關注的是本月底創業板首批28家公司即將迎來全流通。

10月30日,首批上市交易的28家 創業板公司實際控制人、控股股東所持股份將滿3年禁售期,正式拉開創業板全流通序幕。截至2012年10月30日,28家創業板公司解禁總計11.17億股,以9月21日收盤價計算,涉及市值超過120億元。而扣除高管持股中需要鎖定的部分,實際可流通的限售解禁股數量約為8.32億股。

為保證市場平穩,國慶前深交所出臺新規,明確了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大宗減持須提前兩個交易日預告;同時針對業績變臉、出現虧損,以及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存在嚴重不規范行為的創業板上市公司,也要求其實際控制人在證券交易系統首次減持時提前兩個交易日預告。而9月26日晚間,30余家創業板公司幾乎同時發布了關于不減持公告,要么承諾2012年年內不減持,要么追加股份鎖定。首批28家創業板上市公司基本都在此列,另外也有其他批次的創業板公司作出不減持的承諾。

但對于A股市場來說,只要市場延續弱勢,無法吸引增量資金入場,那么延遲兩個月減持只像是修筑了一個稀泥糊成的水壩,只能減緩洪水到來的速度,無法解決市場信心缺失的根本問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記者王硯丹 A股市場一貫有視擴容為洪水猛獸的傳統。正如2008年年底至2009年中期,如果證監會沒有長達數月時間暫停IPO,那一波從1664點到3478點的小牛市或許會大打折扣。而在2009年6月重啟IPO后,小牛市也進入尾聲階段。 壓力一:IPO重啟 不過,股市一個最基本的功能,就是為企業提供融資。因此不到萬不得已,證監會也不會輕易暫停IPO。盡管市場一直有聲音呼吁證監會為救市暫停IPO,8月全月的IPO審核“空窗期”也一度給了市場希望,但9月28日,創業板IPO審核暫停58天后重新開閘,讓投資者美好愿望破滅。國慶剛過,時隔74天后,主板發行審核委員會又審核了重慶燃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和深圳市崇達電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首發申請,再次讓市場產生恐慌情緒。 本周一,國慶長假后首個交易日,滬指以下跌11.75點報收,罕見地出現國慶后“開門綠”。隨后幾天雖然有所反彈,但市場依然成交清淡,反復不定,周五在2100點附近繼續反復。 股市的本質是資金對股票籌碼的需求,與上市公司股票數量供應之間的博弈。在市場無法形成賺錢效應吸引增量資金入場的背景下,股票供應量一端高高翹起,無疑將對四季度的A股市場形成巨大壓力。 同花順iFinD統計數據顯示,截至本周五(10月12日),從2011年至今,共有92家公司已過會但尚未發行;其中創業板50家、中小板32家、主板10家,預計募集資金總額達到582.86億元。本周五,滬市成交為514.3億元,這意味著即使發審委不再審核新的IPO,光是消化這92家公司的發行,滬市一天成交資金都不夠用。 從歷史經驗來看,主板IPO雖相對較少,但對市場殺傷力卻更大。目前,陜西煤業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郵政速遞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兩頭“大象”還隱而未發,更是成了A股市場的心病。 早在去年8月29日,證監會就通過了陜煤股份的IPO申請,預計募資規模高達172.51億元。據媒體報道,為了維穩,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監管層希望超級大盤股能縮小融資規模,而陜煤股份卻不愿“瘦身”,最終造成公司IPO過會一年多仍未能成行。另外,今年5月24日,中國郵政速遞99.78億元的IPO申請也獲得證監會通過,正在等待上市時機。 可以預見,兩只大盤股超過270億元的融資規模一旦成行,勢必將令A股資金面和心理面雪上加霜。 壓力二:超6800億元再融資 不僅是IPO,已經上市的公司越來越大的再融資胃口,也是一把懸在A股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隨時有掉下的可能。 10月8日,國慶節前宣布籌劃定向增發事宜停牌的電廣傳媒(000917,收盤價11.05元)公告定增方案并復牌。公司擬向包括第一大股東湖南廣播電視產業中心在內的不超過10名特定投資者發行不超過5.15億股股票,發行價格不低于10.28元/股,募集資金規模最高達到53億元。而募集資金中的15.7億元用途竟然是償還銀行貸款。受此利空影響,電廣傳媒當天暴跌9.33%,排名兩市跌幅榜首位。 53億元融資規模盡管比不上陜煤股份和中國郵政的IPO,但投資者不計成本、用腳投票的態度仍然說明了弱市之下市場對“圈錢”二字的恐懼。即使是在牛市之中,再融資也常常成為壓垮投資者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如2008年年初,上證指數還在5000點左右高位,但中國平安一則再融資1600億元的公告成為引導A股由牛轉熊的一根導火索,其殺傷力在此后數年時間被市場一再提及。而在滬指回到2000點附近后,老公司再融資更是和新股發行一道,成為投資者眼中的洪水猛獸。 同花順iFinD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0月12日,共有370家公司公布了增發預案(不包括停止實施的公司),預計募集資金總額達到6827億元,其中純現金認購的公司預計募集資金總額為4593億元。另外還有18家公司公布了配股預案尚未實施。 即使現在許多公司為了讓再融資順利進行而采取定向增發方式,無疑也會造成二級市場資金供血減少,對投資者信心形成巨大打擊。目前定增融資最大的一筆是興業銀行(601166,收盤價12.21元)今年3月提出的264億元增發預案。興業銀行擬以12.73元/股的價格向中國人保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煙草總公司、北京市基礎設施投資有限公司和上海正陽國際經貿有限公司等4家公司最多發行20.72億股,全部用于補充核心資本。經過7個月時間,目前這一方案還在等待證監會批準。 雖然興業銀行巨額定增已經找好了接盤方,但由于2010年興業銀行才實施了配股,因此市場依然對此表現不感冒。周五收盤時,興業銀行股價已經跌至12.21元/股,較定增價格折價約4%。 此外,在以現金認購的增發方案中,包括電廣傳媒、興業銀行在內,募資超過50億元的已經多達20家。如攀鋼釩鈦(000629,收盤價3.94元)擬向包括鞍鋼集團在內的不超過10名特定投資者發行25億股,價格不低于4.95元/股;上海電力(600021,收盤價4.67元)擬向包括控股股東中電投集團在內特定對象發行不超過18億股,價格不低于5.21元/股。目前這兩家公司均已破發。 壓力三:市值5000億限售股解禁 第三個對四季度A股資金面形成巨大考驗的,是巨量限售股的解禁壓力。 IPO過會后,新股可能不會馬上發行;再融資方案公布到正式實施,也需要一定時間。但只有限售股解禁是板上釘釘,除非相關股東承諾繼續延長鎖定期限。 根據同花順iFinD數據,從下周一(10月15日)起至12月31日,共有236家公司的574.21億股限售股將解禁流通,以周五收盤價計算市值合計高達5035.39億元。 三只大盤股——中國重工(601989,收盤價4.69元)、中國北車(601299,收盤價3.77元)、光大銀行(601818,收盤價2.69元)解禁數量最多;解禁股份性質均為首發原始股東持股。相對之下,中國重工解禁壓力最大。 首先是11月19日,光大銀行37.18億股原始股解禁。解禁股東包括寶鋼集團、中國電力財務有限公司等。目前光大銀行流通股本為152.17億股,解禁后流通股本將上升約20%。 12月17日,中國重工72.42億股限售股流通。目前中國重工流通股本為40.66億股,解禁后將瞬間上升至113.08億股,是現在的2.78倍。 12月31日,中國北車57.42億股原始股解禁后,公司將基本進入全流通。這57.42億股由大同前進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中國北方機車車輛工業集團公司等持有。 不過,目前最讓市場關注的是本月底創業板首批28家公司即將迎來全流通。 10月30日,首批上市交易的28家創業板公司實際控制人、控股股東所持股份將滿3年禁售期,正式拉開創業板全流通序幕。截至2012年10月30日,28家創業板公司解禁總計11.17億股,以9月21日收盤價計算,涉及市值超過120億元。而扣除高管持股中需要鎖定的部分,實際可流通的限售解禁股數量約為8.32億股。 為保證市場平穩,國慶前深交所出臺新規,明確了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大宗減持須提前兩個交易日預告;同時針對業績變臉、出現虧損,以及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存在嚴重不規范行為的創業板上市公司,也要求其實際控制人在證券交易系統首次減持時提前兩個交易日預告。而9月26日晚間,30余家創業板公司幾乎同時發布了關于不減持公告,要么承諾2012年年內不減持,要么追加股份鎖定。首批28家創業板上市公司基本都在此列,另外也有其他批次的創業板公司作出不減持的承諾。 但對于A股市場來說,只要市場延續弱勢,無法吸引增量資金入場,那么延遲兩個月減持只像是修筑了一個稀泥糊成的水壩,只能減緩洪水到來的速度,無法解決市場信心缺失的根本問題。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