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2-09-11 08:53:03
眾多公司在宏觀經濟、股票二級市場雙雙低迷時推出股權激勵方案,或許折射出上市公司對當前股價的認可和對未來經濟的信心。
上市公司推出股權激勵的熱情明顯高于過往的數年。2012年初至今的8個月里,發布股權激勵方案預案的上市公司有120家,而整個2010年推出預案的公司僅有63家。
上市公司趁市場低迷推出方案的現象非常明顯。2006年至今,一共有465份股權激勵方案出爐,其中約70份股權激勵方案在2008年出爐。在2009年反彈后,2010年的震蕩市中,推出股權激勵預案的公司有63家。2011年的低迷市場中,上市公司總共推出148份股權激勵。今年僅僅過去8個月,這個數字就達到了120家,呈加速跡象。
激勵方案數量增多的另外一個原因是中小板和創業板公司的快速擴容,這兩年發布股權激勵方案的公司多數都是中小板創業板公司。創業板、中小板公司多為民營企業,由于二級市場股價大幅度下跌,這些公司出于留住人才、激勵人才的考慮,也有推出方案的動力。
和君創業總裁李肅認為,股市的周期性是影響上市公司股權激勵方案推出的一個重要原因。從利益最大化的角度來看,上市公司高管一般會選擇在股市周期的低點、公司股價處于低估時推出股權激勵方案。
在2005年7月至今的幾年里,472份股權激勵方案,有120份終止。這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股價低迷,很多公司看不到行權的希望,只能選擇放棄。當然,也有一些上市公司終止股權激勵,是基于對宏觀經濟及行業景氣度的認識,這對投資者而言很有參考價值。此外,一些公司的股權激勵方案因不符合相關規定而被迫廢止。
宏達新材(002211)終止股權激勵方案的理由極具代表性。該公司稱,自2011年12月11日披露首期股權激勵計劃至今,外部市場因素發生了較大變化,目前二級市場的公司股價與激勵計劃中規定的行權價格出現較大差異。同時,目前有機硅市場仍處于低谷,按照計劃中的業績目標作為行權條件,幾乎不能行權,因此達不到對公司中高端人才和高級管理人員激勵作用的實現。
業內人士分析,股權激勵方案要取得成功,一方面是公司要尋找市場低迷的時點推出股權激勵方案,更重要的則是,公司本身具有較強的成長性,而這種成長性可以通過股權激勵的方案得到更大的釋放,這樣才能實現上市公司、普通投資者、公司高管多贏的格局。
例如2009年完成股權激勵的格力電器(000651),其近6年來連續保持了快速增長。公司營業收入從2006年的264億元上升到2011年的830億元,凈利潤2006年的從6.92億元上升到2012年的52億元。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