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18 01:15:03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楊可瞻
每經記者 楊可瞻
想要猜透中國央行的心思,絕非易事。比如當經濟數據看上去糟糕透頂時,央行卻堅守著自己的底線,不降息也不降準。但當連續逆回購也無法撫平資金面時,貨幣寬松到底還會拖到何時?
截至8月17日,本周央行共進行了兩次公開市場操作,包括周二的500億元7天逆回購,以及周四的900億元7天及14天逆回購。這也使得本周凈投放量達到750億元,創自7月14日當周以來最大凈投放。
不過,央行連續逆回購對壓低資金價格收效甚微。
據中國貨幣網數據,反映資金面的基準價格——7天質押式回購利率周五報3.89%,上漲34個基點。而短端質押式回購利率普遍較長端上漲快,目前隔夜和7天品種已超過或持平于加權平均利率,但長端普遍低于加權平均。有分析人士稱,短端上漲更快是因為需求集中于中短期品種上,但供給方更希望增加長期供應,資金供需呈現結構性失衡。
更大的不確定性來自外匯占款。7月新增外匯占款銳減了38.2億元,如果經濟持續萎靡不振,外資連續流出中國,央行未來更需要通過降準或逆回購來對沖流動性。考慮到下周逆回購到期規模為1200億元,如果央行不用同等規模的逆回購對沖,資金面將無疑更緊。
民生證券宏觀研究員張磊向《每日經濟新聞》表示,目前市場資金供給主要受外匯占款減少影響,央行以逆回購平衡,總的來看資金屬于相對充裕。即便下周有千億逆回購到期,但因7月已經歷了單周的大規模逆回購到期,央行操作空間有限。如果沒有其他刺激因素的話,可能繼續觀望。
事實上,央行今年下調了兩次貸款利率和兩次準備金率。有意思的是,除5月18日降準時7天回購移動平均利率高于現在外,其余均低于目前水平,特別是兩次降息時,分別較現在低140個基點和40個基點。換句話說,目前的資金面已完全具備了降準或降息的機會。
長江證券策略組吳邦棟則指出,關鍵還要看利率價格,雖然逆回購到期較多,但資金需求也不大,所以用逆回購對沖沒太大問題。
除非央行愿意,否則資金面的博弈還會繼續下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