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個股聚焦

每經網首頁 > 個股聚焦 > 正文

新股“三高”已成過去 機構頻頻“撿便宜”

2012-08-11 00:34:26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李智    

每經記者 李智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新股往往和高發行價、高市盈率和高募集資金的“三高”現象聯系在一起。不過在IPO新政實施之后,這一備受詬病的痼疾已得到有效抑制,不僅高價新股難覓蹤跡,大批新股估值甚至還低于行業平均水平,未足募的情況也是頻頻發生。

在此背景下,一些機構在同行瘋狂拋售之時,果斷介入新股的行為也引起市場不小的關注。而在機構看似矛盾的行為背后,其實蘊含著最為合理的邏輯,以及若隱若現的投資機遇。

矛盾的機構:受資金青睞有合理邏輯

IPO新政實施以來,對市場走勢產生影響最大的,莫過于提高機構網下配售比例,以及解除3個月限售期的規定。正是由于這兩個規則的改變,機構在新股申購階段能夠獲得更多的股份,而且首日流通量也由過去首發股份的80%增加到100%。也就是在這樣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新規之下,成功獲配的機構們將“拋”字訣演繹得淋漓盡致。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實施IPO新政后發行的所有個股,在上市首日披露的龍虎榜賣方席位上,均充斥著機構的身影,甚至有不少新股首日賣方前5個席位均被機構所占據。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一些開盤破發的新股,機構也是照賣不誤。比如在上市首日大跌14.8%的銀邦股份,當日賣出榜的前5位就有4家機構上榜,其中有3個席位的賣出金額都在2000萬元以上。再比如6月12日上市首日大跌9.34%的百隆東方(601339,收盤價9.16元),賣出榜單前5位全部被機構所占據。對此,一家基金公司的人士表示,很多機構參與網下申購,為的就是賺取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之間的差價,因此在新股上市之前,就已經制定了明確賣出的策略。

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雖然IPO新政實施后,近60只新股在上市首日都不同程度受到機構的拋售,但其中的16只卻同樣受到了機構資金 “真金白銀”的青睞,有的機構是在上市首日就買入,有的則是不惜追高,當然也有機構是在新股價格回落之后才逐漸介入。機構之間這種看似矛盾行為的背后,其實有著合理的邏輯。

比如,在上市首日就獲得機構買入的華燦光電、碩貝德(300322,收盤價16.66元)、兆日科技(300333,收盤價23.65元)、美亞光電(002690,收盤價16.79元)、太空板業(300344,收盤價15.19元)等新股,首日漲幅都不大,其中有部分還出現了破發。而像潤和軟件(300339,收盤價24.92元)、喬治白(002687,收盤價20.11元)等個股,獲得機構買入的時間點均是在上市后股價出現明顯回落之時。當然,也有像蘇大維格(300331,收盤價25.91元)、宏大爆破(002683,收盤價18.23元)這樣在機構的不斷買入下日益走強的例子。

不管是上述哪一種情況,能夠獲得機構青睞的新股在針對機構的網下發行時通常都擁有高達10倍的認購倍數,配售率絕大多數都在10%以下。換句話說,其實這些新股早就因為各自具有的一些投資亮點而被機構關注,并非是突然受捧。而在市場低迷和IPO新政實施的背景下,新股已經“便宜”了許多,更別說一些出現破發的新股。

新股已“不貴”:“三高”現象受到有效抑制

本周剛剛上市的創業板新股南大光電,之所以受到市場各方的普遍關注,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高達66元/股的發行價格,讓公司奪得了“2012年最貴新股”的頭銜。就在各方驚嘆于南大光電的 “身價”之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卻注意到,從本輪IPO重啟以來,66元的發行價其實并不算“驚世駭俗”。

比如在2010年發行的海普瑞(002399,收盤價20.60元),其發行價高達148元/股,湯臣倍健 (300146,收盤價67.00元)發行價為110元/股,去年上市的滬市主板新股華銳風電(601558,收盤價6.33元),發行價也達到了90元/股。根據記者統計,從2009年IPO重啟以來,多達20只新股的發行價高于南大光電,但這些新股發行之時,大多都沒有受到如南大光大這樣的關注。

“不是南大光電發行價太高,而是今年以來新股總體發行價較低,南大光電是矮子里面的高個子。”一位投行人表示,這與IPO新政的實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一直以來,新股IPO高價發行、高市盈率和超高募集資金的 “三高現象”,一直是監管層整治的重點領域,而隨著4月1日證監會《關于進一步深化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橫空出世,新股IPO進入了一個全新時代,而“三高”現象也終于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在這個被稱之為IPO新政的文件中明確規定,確定的發行價格市盈率高于同行業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25%的,發行人需分析并披露該定價可能存在的風險因素、對發行人經營管理和股東長期利益的影響。上市后實際盈利低于盈利預測的,中國證監會將視情節輕重,對發行人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保薦機構法定代表人、保薦代表人及項目組成員進行問責。

另外,新政還要求還加強對路演和“人情報價”的監管和處罰,并將機構網下配售比例最高提高至50%,同時解除的3個月的限售期,從側面推動機構的謹慎報價。

從效果來看,在新政全面實施以來,新股發行的“三高”確實得到了有效抑制。從被譽為新規第一股的浙江美大(002677,收盤價9.00元)開始,約有60只新股發行,而發行價格超過30元的,只有南大光電、科恒股份(300340,收盤價57.08元)、泰格醫藥和金卡股份而已,甚至還一度出現中小板、創業板新股發行價回落至個位數的情況,比如 石 煤 裝 備(002691,收盤價13.84元)的發行價就低至7.4元/股。

從市盈率來看,新政實施后過半新股發行市盈率都在30倍以下,很多公司發行市盈率都低于整個行業平均水平。也正是受制于發行價和發行市盈率的下滑,IPO超募的情況也得到了控制,甚至在浙江美大等新股身上出現了募集資金尚不足以支持投資項目,需要 “自掏腰包”的情況。

毫無疑問,過去“高高在上”的新股如今已變得“平易近人”,甚至比早已上市的同類型上市公司更為“便宜”。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隨著市場的逐漸回暖,一些破發或股價十分接近發行價的個股,所蘊含的投資機會就慢慢體現出來,機構逆市買入也就有了合理性。需要指出的是,在近期大批新股中,能夠獲得機構青睞的依舊是小部分,而他們“撿便宜”的舉動,無疑成為投資者選擇關注標的最有力的指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記者李智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新股往往和高發行價、高市盈率和高募集資金的“三高”現象聯系在一起。不過在IPO新政實施之后,這一備受詬病的痼疾已得到有效抑制,不僅高價新股難覓蹤跡,大批新股估值甚至還低于行業平均水平,未足募的情況也是頻頻發生。 在此背景下,一些機構在同行瘋狂拋售之時,果斷介入新股的行為也引起市場不小的關注。而在機構看似矛盾的行為背后,其實蘊含著最為合理的邏輯,以及若隱若現的投資機遇。 矛盾的機構:受資金青睞有合理邏輯 IPO新政實施以來,對市場走勢產生影響最大的,莫過于提高機構網下配售比例,以及解除3個月限售期的規定。正是由于這兩個規則的改變,機構在新股申購階段能夠獲得更多的股份,而且首日流通量也由過去首發股份的80%增加到100%。也就是在這樣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新規之下,成功獲配的機構們將“拋”字訣演繹得淋漓盡致。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實施IPO新政后發行的所有個股,在上市首日披露的龍虎榜賣方席位上,均充斥著機構的身影,甚至有不少新股首日賣方前5個席位均被機構所占據。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一些開盤破發的新股,機構也是照賣不誤。比如在上市首日大跌14.8%的銀邦股份,當日賣出榜的前5位就有4家機構上榜,其中有3個席位的賣出金額都在2000萬元以上。再比如6月12日上市首日大跌9.34%的百隆東方(601339,收盤價9.16元),賣出榜單前5位全部被機構所占據。對此,一家基金公司的人士表示,很多機構參與網下申購,為的就是賺取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之間的差價,因此在新股上市之前,就已經制定了明確賣出的策略。 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雖然IPO新政實施后,近60只新股在上市首日都不同程度受到機構的拋售,但其中的16只卻同樣受到了機構資金“真金白銀”的青睞,有的機構是在上市首日就買入,有的則是不惜追高,當然也有機構是在新股價格回落之后才逐漸介入。機構之間這種看似矛盾行為的背后,其實有著合理的邏輯。 比如,在上市首日就獲得機構買入的華燦光電、碩貝德(300322,收盤價16.66元)、兆日科技(300333,收盤價23.65元)、美亞光電(002690,收盤價16.79元)、太空板業(300344,收盤價15.19元)等新股,首日漲幅都不大,其中有部分還出現了破發。而像潤和軟件(300339,收盤價24.92元)、喬治白(002687,收盤價20.11元)等個股,獲得機構買入的時間點均是在上市后股價出現明顯回落之時。當然,也有像蘇大維格(300331,收盤價25.91元)、宏大爆破(002683,收盤價18.23元)這樣在機構的不斷買入下日益走強的例子。 不管是上述哪一種情況,能夠獲得機構青睞的新股在針對機構的網下發行時通常都擁有高達10倍的認購倍數,配售率絕大多數都在10%以下。換句話說,其實這些新股早就因為各自具有的一些投資亮點而被機構關注,并非是突然受捧。而在市場低迷和IPO新政實施的背景下,新股已經“便宜”了許多,更別說一些出現破發的新股。 新股已“不貴”:“三高”現象受到有效抑制 本周剛剛上市的創業板新股南大光電,之所以受到市場各方的普遍關注,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高達66元/股的發行價格,讓公司奪得了“2012年最貴新股”的頭銜。就在各方驚嘆于南大光電的“身價”之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卻注意到,從本輪IPO重啟以來,66元的發行價其實并不算“驚世駭俗”。 比如在2010年發行的海普瑞(002399,收盤價20.60元),其發行價高達148元/股,湯臣倍健(300146,收盤價67.00元)發行價為110元/股,去年上市的滬市主板新股華銳風電(601558,收盤價6.33元),發行價也達到了90元/股。根據記者統計,從2009年IPO重啟以來,多達20只新股的發行價高于南大光電,但這些新股發行之時,大多都沒有受到如南大光大這樣的關注。 “不是南大光電發行價太高,而是今年以來新股總體發行價較低,南大光電是矮子里面的高個子。”一位投行人表示,這與IPO新政的實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一直以來,新股IPO高價發行、高市盈率和超高募集資金的“三高現象”,一直是監管層整治的重點領域,而隨著4月1日證監會《關于進一步深化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橫空出世,新股IPO進入了一個全新時代,而“三高”現象也終于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在這個被稱之為IPO新政的文件中明確規定,確定的發行價格市盈率高于同行業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25%的,發行人需分析并披露該定價可能存在的風險因素、對發行人經營管理和股東長期利益的影響。上市后實際盈利低于盈利預測的,中國證監會將視情節輕重,對發行人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保薦機構法定代表人、保薦代表人及項目組成員進行問責。 另外,新政還要求還加強對路演和“人情報價”的監管和處罰,并將機構網下配售比例最高提高至50%,同時解除的3個月的限售期,從側面推動機構的謹慎報價。 從效果來看,在新政全面實施以來,新股發行的“三高”確實得到了有效抑制。從被譽為新規第一股的浙江美大(002677,收盤價9.00元)開始,約有60只新股發行,而發行價格超過30元的,只有南大光電、科恒股份(300340,收盤價57.08元)、泰格醫藥和金卡股份而已,甚至還一度出現中小板、創業板新股發行價回落至個位數的情況,比如石煤裝備(002691,收盤價13.84元)的發行價就低至7.4元/股。 從市盈率來看,新政實施后過半新股發行市盈率都在30倍以下,很多公司發行市盈率都低于整個行業平均水平。也正是受制于發行價和發行市盈率的下滑,IPO超募的情況也得到了控制,甚至在浙江美大等新股身上出現了募集資金尚不足以支持投資項目,需要“自掏腰包”的情況。 毫無疑問,過去“高高在上”的新股如今已變得“平易近人”,甚至比早已上市的同類型上市公司更為“便宜”。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隨著市場的逐漸回暖,一些破發或股價十分接近發行價的個股,所蘊含的投資機會就慢慢體現出來,機構逆市買入也就有了合理性。需要指出的是,在近期大批新股中,能夠獲得機構青睞的依舊是小部分,而他們“撿便宜”的舉動,無疑成為投資者選擇關注標的最有力的指引。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