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2-07-06 09:36:10
業內人士分析,此舉表明近期樓市成交的火爆并沒有讓開發商的荷包“鼓起來”,以價換量的策略或將延續。
每經網7月6日電(實習記者 郎曉俊) 在沉寂了近兩個月時間后,武漢市的土地出讓市場再次迎來一波高潮。6月27日,共有21宗地塊推向市場。但與掛牌市場的火熱相比,開發商顯然冷靜的多:3宗地塊流拍,剩下的18宗地塊有17宗以底價成交。業內人士分析,此舉表明近期樓市成交的火爆并沒有讓開發商的荷包“鼓起來”,以價換量的策略或將延續。
土地出讓解凍 底價成交“回到過去”
根據武漢市國土資源局的掛牌文件顯示,在6月27日,武漢共推出了21宗地塊,總面積達到了819畝,其中涉及居住用地的為12宗,包括了目前光谷、金銀湖等置業的熱門區域。然而,最終的競拍結果是,3宗地塊無人報價,17宗地塊以低價成交,僅有一宗成交價高于地價30萬,總成交金額將近20億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查詢發現,上一次有如此集中的土地出讓競買,還是在5月2日,當時共有11宗地塊成交。時隔兩個月之后,開發商對于拿地依舊顯得十分謹慎。
搜房網研究院羅女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成交的18宗地塊中,樓面的地價都不高。像洪山區魯磨路東側地塊,緊鄰光谷廣場,其成交的樓面地價為4098.2元。而在2007年,類似片區的地塊樓面地價則是4800元。而最受關注的解放大道與張公堤交叉處地塊,起拍價高達5億元,因無開發商愿意接手,最終流拍。
“迂回戰術” 開發商多元化拿地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競得上述18宗地塊的開發商里,像保利、萬科、福星惠譽等這樣在武漢市場占有率排名前十的房企君不見蹤影。他們的土地儲備和項目開發如何進行?
2009年,武漢市政府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快城中村改造建設工作的意見》。根據文件顯示,武漢的城中村包括147個行政村和15個農林單位,土地總面積200平方公里。
“城中村改造除了具有土地成本優勢以外,地塊優勢和資金優勢也較為明顯。”羅女士告訴記者。“城中村改造地塊面積大,利于開發商的建設。而且,資金可以分期投入,一邊改造一邊建,資金占用量不大。”
根據國土資源局資料顯示,2012年1月20日舉行的土地拍賣中,武漢金地和武漢保利出手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關山村地塊,福星惠譽出手洪山和平村地塊。總共10宗城中村地塊拍出近75億元。
此外,中國指數研究院華中分院研究副總監李國政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除了城中村改造,通過企業并購、股份并購、合作開發等方式取得土地開發權也逐漸盛行。如萬科與聯發投、碧桂園與聯發投合作拿地,重慶東原地產通過資本運作收購湯遜湖的納帕溪谷等。”
以價換量 武漢樓市成交創新高
6月16日,武漢世茂錦繡長江三期推出460套房源,根據相關媒體報道“起價6999,均價不到8000元/平米,引來1200余名購房者排隊。100余套110多平米適合剛性需求的兩房,不到2小時即被‘搶’光”。
雖然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開發商此舉作秀的成份偏大,但是樓市成交量的統計數據不會作秀。
中國指數研究院華中分院的報告顯示,2012年上半年,武漢市商品住宅成交55461套,同比增長13.5%。自3月份以來,樓市成交量開始突破萬套,近四個月月均成交10872套。尤其是6月份,成交量達到12108套,創下了25個月以來的新高。
與成交量的上揚相反,自去年11月份以來,武漢住宅成交均價連續下降,2012年上半年為6353元/㎡,較去年下降1.46%。其中,武漢市場份額前30強的房企整體銷售均價為8659元/㎡,較2011年下降150元/㎡。
搜房網研究院羅女士認為,雖然月成交量已達萬套,但開發商資金回籠的壓力依舊存在。目前武漢有200多個在售樓盤,其平均銷售率在45%左右。因此,市場態勢未變,房企平價跑量的“主旋律”也或將延續。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