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2-06-06 09:05:39
拆遷戶因拆遷安置房而簽訂的拆遷合同,最后安置房竟成了一張空紙,變成赤祼祼的一場騙遷局
每經記者 葉書利 發自北京
拆遷戶因拆遷安置房而簽訂的拆遷合同,最后安置房竟成了一張空紙,變成赤祼祼的一場騙遷局;被騙遷后的拆遷戶要求當地住建委公開當初的拆遷計劃和拆遷方案,以追查真相,竟被以涉及商業秘密為由而遭遇拒絕。
不過,最終法院的一紙判決又讓事件得以峰回路轉,回顧事件來由,可謂跌宕起伏,漣漪四起。
拆遷安置陷“空紙計”
張星(化名)為北京原宣武區馬連道北里小區的一位業主。據張星介紹,2007年9月11日,北京原宣武區建委(2010年宣武區與西城區合并為西城區)在馬連道北里小區內貼出拆遷公示,該小區3號樓和5號樓被列入拆遷范圍。開發商為北京市宣興房地產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宣興公司)。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北京西城區官網于2007年9月12日發的一則名為《北京市城市建設項目拆遷公示》(宣建拆字[2007]第19號)內容顯示,2007年9月11日,經北京市規劃委員會批準,宣興公司在原宣武區馬連道地區進行工程建設,拆遷范圍:東至馬連道路以西;南至馬連道北里三號樓和五號樓南墻以北;西至灣子街以東;北至廣安門外大街以南,該地塊范圍包括馬連道北里小區的3號樓和5號樓。
張星敘述說,拆遷公示貼出后,開始時,宣興公司委托北京順城拆遷公司負責拆遷工作,但進展不順暢,期間只有寥寥幾家住戶與拆遷公司簽訂了拆遷補償協議后搬走。到了2008年,由于當年樓市深陷低谷以及北京奧運會召開背景下北京不少工程項目停工,導致該拆遷工作也暫時中斷。近一年后的2009年下半年,拆遷工作重新上路。不過奇怪的是,拆遷工作重啟后,原來的拆遷公司北京順城拆遷公司突然消失了,而宣興公司工作人員則親自上陣,并在馬連道北里3號樓2單元2層3號建立了拆遷辦公室,以作為拆遷工作的指揮中心。
2009年12月底,宣興公司拆遷辦公室發布了一個當時對拆遷戶們極具誘惑力的消息:除了資金補償外,拆遷戶們還可獲得拆遷安置回遷房的補償選項。即宣興公司對外宣稱,本拆遷區域除建有一棟商業寫字樓外,還在區域內的西南角蓋有一座26層的塔樓作為拆遷安置房,并且貼出了詳細的“回遷房”戶型圖。
為了加快拆遷工作的前行。2010年1月3日,在馬連道北里小區所在居委會會議室,馬連道北里小區所在片區的一位民警、該小區居委會黨支部書記和宣興公司拆遷辦公室相關工作人員等,向馬連道北里小區5號樓拆遷戶們開了一場拆遷動員會,動員的重要口號就是拆遷安置回遷房。
在安置回遷房的口號動員下,2009年12月到2010年8月的近9個月時間內,馬連道北里小區的3號樓和5號樓,合計39戶居民與宣興公司簽了回遷合同,并遵照回遷合同交出了房屋鑰匙、房本,并騰空了房屋。
以張星為例。他在與宣興公司簽訂的《回遷協議書》第三條明確道:回遷合同簽訂后的7個工作日內,張星應將所住房騰空后交給宣興公司。緊接著的第四條規定,張星若未按合同約定交房,需每日向宣興公司交納1000元罰金。
作為拆遷回報,回遷合同中明確道,張星自愿放棄貨幣補償,經協商,宣興公司與張星以回遷方式代替補償。并具體對此規定說,張星一套56.72平方米的拆遷房,將獲得一套面積為79.49平方米的三居室回遷房。
《回遷合同》第二條對回遷期作出了詳細規定:回遷期為二年半至三年,如遇特殊原因未能如期交房,宣興公司按每月向張星支付周轉費2333元。此外,回遷合同中還補充說,自張星交房時起4年內,宣興公司向張星發放房產證,房產證所有人為張星。
然而不久后,這場彌天騙局浮出水面。2010年10月,被安置回遷房所引誘39戶拆遷業主獲悉,馬連道拆遷項目規劃中沒有安置回遷樓的建設計劃。而所謂的“回遷房”戶型圖,原來是宣興公司為了加快拆遷進程而親手編織的一個騙局。相應地,39戶回遷業主掉入了一場早已被設計好的“空紙計”。
張星回憶說,宣興公司以及之前的拆遷公司北京順城拆遷公司自始至終未向拆遷戶出示證明其拆遷合法性的包括拆遷許可證及補償安置證明等相關政府文件,期間拆遷業主們多次要求拆遷人出示相關文件,均遭拒絕。
而根據《城市房屋拆遷工作規則》第六條的規定:“拆遷許可聽證應當對拆遷許可條件,特別是拆遷計劃、拆遷方案和拆遷補償安置資金落實情況進行聽證。聽證意見作為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核發拆遷許可證的重要參考依據。”
告贏住建委
猛然醒悟的馬連道北里小區39戶簽訂了回遷合同的回遷戶,不得不走上漫漫維權路。
該事件的維權業主代理律師北京圣運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王優銀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說,此案中的拆遷戶與開發商已簽訂回遷協議并且已將涉拆房屋交付并拆除,為了促使受害業主利益最大化,在案件操作過程中,采取了兩步走的同步策略:一方面,王優銀與其律師同事崔鳳榮以手中已有的相關證據為依托,同時向拆遷公司、事件發生所在地北京西城區政府、北京市政府發去《律師函》,爭取通過協商方式和平解決此事;與此同時,王優銀團隊也分別給立項部門、規劃部門、國土部門及市土地儲備中心、市區兩級建委申請政府信息公開,以核查39戶拆遷戶房屋被拆遷的程序合法性問題。
兩步走的策略果然收到了效果,政府的一紙回應讓王優銀團隊找到了案件突破的切入口。
2011年11月17日,張星透過律師向相關政府部門提交了一份政府信息公開申請表,該申請表所需信息的內容描述部分為“書面公開宣興房地產開發股份有限公司2007-2011年在宣武區馬連道北里進行開發所獲得的拆遷計劃書和拆遷方案”,而所需信息的用途中明確為“為核實申請人被征地拆遷的合法性。”
2011年12月5日,張星收到了北京西城區建設委員會作出的(2011)第16號-部告《政府信息不予公開告知書》和(2011)第18號-部告《政府信息部分公開告知書》,稱張星所申請公開的信息涉及商業秘密不予公開。
王優銀解釋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相關規定,北京西城區建設委員會屬于政府信息公開的工作機構,有義務依法對申請人提交的政府信息予以書面公開或者依法向申請人提供有關主管部門出具的屬于商業秘密的審查、確認結論。無合法理由變相不予公開是對當事百姓權利的又一次無視。
緊接著,王優銀以此為理由,向西城區建設委員會的上級單位北京住建委提請行政復議。1月19日,北京住建委向張星下發了行政復議決定書(京建復字【2011】406號),該決定書支持西城區的決定,認為其決定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程序合法,適用依據正確。張星的相關要求被駁回。
不服判決的張星,不久后便向西城區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5月4日,西城區人民法院作出判決,張星勝訴,西城區住建委敗訴。
王優銀介紹,目前拆遷戶們正準備要求相關政府部門公開拆遷的相關文件來證明其合法性以及相關的拆遷補償情況,以進行進一步維權以及后續的相關補償問題。
王優銀進一步補充說,于2008年5月1日開始實施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值此實施四周年之際,此判決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如果此案建委勝訴,則在建委系統內,大量的信息可能均會以開發商保護商業秘密為由拒絕向百姓公開,而法院判決撤銷建委不公開的告知書,則杜絕了類似案件中,建委濫用商業秘密為由的信息不公開行為,極大地保護了地產開發中拆遷戶的相關利益。
值得關注的是,該事件的另一個主角宣興公司,屢屢上榜相關黑名單。
北京住建委官網于2004年9月7日發布的一則《關于對北京融金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等50家違法單位給予處理的通報》內容顯示,宣興公司在椿樹館危改工程開發中,因拖欠建設工程款被曝光。
此外,2008年、2009年和2011年,皆因欠稅,被北京地稅局曝光。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