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頭條

每經網首頁 > 頭條 > 正文

七大戰略新興產業規劃獲通過

2012-05-31 01:56:00

提出了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新能源汽車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發展方向和主要任務,提出20項工程。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李澤民 發自北京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每經記者 李澤民 發自北京

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未來5年的“航海”目標,正式于昨日(5月30日)確定。

昨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了《“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了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新能源汽車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發展方向和主要任務,并提出了20項工程。

會議認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對于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卓元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應該能為未來經濟增長提供強大的動力,只不過需要時間。

助力經濟“穩增長”

從2010年9月8日國務院通過《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后,戰略性新興產業就被寄望成為承擔經濟轉型的重要抓手。本次獲通過的《規劃》,是對上述決定的進一步完善和細化。

在宏觀數據繼續低迷、普遍弱于市場預期的當下,戰略性新興產業更被業內普遍認為是對沖經濟下行壓力、實現“穩增長”的引擎。

張卓元認為,在短期之內,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會很快見效,但從長遠而言,它所發揮的經濟能動效應,遠非傳統產業可比,同時還會培育大量新的經濟增長點。

節能環保產業,被視為促進消費、增加投資、穩定出口的一個重要結合點,也是調整結構、提高國際競爭力一個現實切入點,這次毫不意外地被放置在《規劃》首位。

《規劃》提出,要“突破能源高效與梯次利用、污染物防治與安全處置、資源回收與循環利用等關鍵核心技術”。同時,要發展高效節能、先進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的新裝備和新產品,推行清潔生產和低碳技術,加快形成支柱產業。

根據節能環保產業“十二五”規劃,2015年底,國內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要達到4.5萬億元,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2%左右,產值年均增長15%以上。

警惕同質化發展

曾參與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問題調研和文件起草工作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馮飛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從目前來看,曾經帶動我國經濟發展的房地產、汽車產業對國民經濟的驅動力已經大不如前。我國經濟發展不能再過度依賴鋼筋、水泥了,當前特別需要新的產業帶動,支撐新一輪經濟增長。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不能沿用發展傳統產業思路”,他說,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面,國際上沒有現成的模式和經驗可以套用。要充分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政府不要過度關注規模的擴張,要重視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與產業技術體系的完善。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體制機制問題已經束縛了創新主體的手腳。”馮飛表示,新興產業的許多新技術更新換代較快,往往存在一定的技術和投資風險。這就要求政府不能僅關注少數技術,過分追求這些技術的產業化規模。否則,一旦更為先進和具有成本優勢的新產品出來,原有產品和產業就面臨被市場淘汰的風險。

馮飛表示,這種創造性的破壞不但容易造成原有大規模投資的浪費,還可能使相關企業和地方錯失難得的其他重要技術產業化的發展機遇。

他認為,一些地區出現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同質化的苗頭。這容易引發價格戰、地方保護主義乃至市場的人為分割等惡性競爭行為,導致資源無法有效整合。

節能環保產業

突破能源高效與梯次利用、污染物防治與安全處置、資源回收與循環利用等關鍵核心技術,發展高效節能、先進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的新裝備和新產品,推行清潔生產和低碳技術,加快形成支柱產業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加快建設下一代信息網絡,突破超高速光纖與無線通信、先進半導體和新型顯示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增強國際競爭力

生物產業

面向人民健康、農業發展、資源環境保護等重大需求,強化生物資源利用等共性關鍵技術和工藝裝備開發,加快構建現代生物產業體系

高端裝備制造產業

大力發展現代航空裝備、衛星及應用產業,提升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發展水平,加快發展海洋工程裝備,做大做強智能制造裝備,促進制造業智能化、精密化、綠色化發展

新能源產業

發展技術成熟的核電、風電、太陽能光伏和熱利用、生物質發電、沼氣等,積極推進可再生能源技術產業化

新材料產業

大力發展新型功能材料、先進結構材料和復合材料,開展共性基礎材料研究和產業化,建立認定和統計體系,引導材料工業結構調整

新能源汽車產業

加快高性能動力電池、電機等關鍵零部件和材料核心技術研發及推廣應用,形成產業化體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