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09 02:00:34
每經編輯|楊芮 黃俊玲 每經記者 劉鋒發自北京、成都
楊芮 黃俊玲 每經記者 劉鋒發自北京、成都
“農業保險我在電視上見過,但我們這邊不知道該怎么參與,很希望能參保。”山東省滕州市一位農民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達了對農業保險這一“陌生而又熟悉”保障方式的向往和期待。而這一期望極有可能在年內能夠實現。
5月8日國務院法制辦網站發布關于《農業保險條例(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將保監會起草的《農業保險條例(征求意見稿)》及其說明全文公布,在6月4日前征求社會各界意見。農業保險條例有望加快推出進程。
作為一種風險管理工具和農業支持保護體系的組成部分,農業保險實際醞釀已久。
有補貼的商業保險
《征求意見稿》中位列之首的是一直飽受爭議的農業保險的定位問題。《征求意見稿》中對于農業保險并未使用常用的“政策性農業保險”一詞,而是將其明確定位為“有國家補貼的商業保險”,有分析指出這是由于目前我國的農業保險并不具有國家兜底和強制性的特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曾介紹,“現在我國的農業保險仍處于政策性保險試點階段,即國家有保費補貼。而從農業保險發展歷程來看,商業性農業保險確實困難重重,而政策性保險則是國外普遍應用的。”
卓創資訊高級分析師孫光梅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現在國家是本著區域化發展的思路來推進農業保險,比如新的險種,在東部和西部的補貼就不同,某些品種高,而某些品種低。《征求意見稿》中顯示出一些積極的政策信號,如地區增加至全國范圍內,險種規定更加明確,保險方面的投入力度加強等。”
同時她還指出,“政策的中心思路還是增強補貼,而農業險種也有放寬的信號。目前以山東省的情況為例,有80%是國家補貼,20%是農戶自付, 這就意味著農民能夠以20%的自付享受全額的保險。”
另外,《征求意見稿》也規定了國家對農業保險給予財稅政策支持,明確了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在農業保險工作中的職責分工;明確了保險公司經營農業保險的原則;根據農業保險的潛在風險、業務操作及經營結果等方面的特殊性,規定了農業保險的經營規則。
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在今年3月22日的全國農業保險工作會議上透露,2007年以來,我國農業保險五年累計保費收入超過600億元,年均增速達到85%。目前,我國農業保險業務規模已超過日本,僅次于美國,躍居世界第二,成為全球最重要、最活躍的農業保險市場之一。
鼓勵多方參與的積極性
雖然自2007年中央財政開始實施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以來,補貼品種逐年增加、地區逐年擴大、補貼比例逐年提高。但據一位經常去調研種植戶的分析師透露,“目前還是沒有參加農業保險的種植戶相對占比依然較大。”
對此,孫光梅亦分析說,“保險公司賠付困難,而且災害頻率高,某些地區農戶雖然有補貼,但真正能夠發放的時間和農戶的購買興趣等都亟待提高。”
李國祥也曾分析說,“農業保險現在面臨兩個不積極,一個是保險公司參與積極性不高,這主要和盈利情況即面對農戶操作困難等因素相關;另一個是在很多地方農戶的積極性也不高。而目前的供求是處于低水平的平衡狀態上。”
據一位農業保險公司人士透露,“像在湖南經營農業保險的公司主要是人保財險和中華聯合財產保險公司,農業保險方面保險公司的盈利確實有限。”
孫光梅還表示,“農業保險需要政策的介入,如能將市場和政策結合起來,雙管齊下,農戶才能真正享受到保險的實惠。”而李國祥也指出,“農業保險方面一定還要有再保險作為輔助。”
此外,《征求意見稿》也對農業保險合同進行了規范。《征求意見稿》要求,農業保險合同的被保險人在合同訂立時和保險事故發生時,應當對保險標的具有保險利益。《征求意見稿》還對呼吁已久的大災風險分散機制進行了明確規定,即“國家還將建立財政支持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
來自保監會的數據統計顯示,目前已有22家保險公司經營農業保險業務,基本實現了糧食生產大省都有2家以上農業保險經營機構,初步滿足農業保險發展的需要。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廣州:020-89660257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