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豬糧比價跌破盈虧平衡點 多部委啟動調控預案

2012-04-24 01:12:07

 每經編輯|楊芮 每經記者 張敏 發自北京    

楊芮 每經記者 張敏 發自北京

豬肉價格在經歷了一年多以來的急速上漲和高位運行后,今年卻是一路下跌。4月20日,發改委發布消息顯示,今年春節后,受生產周期性波動影響,生豬價格持續走低。截至4月11日,全國生豬出場平均價格為每公斤14.61元,豬糧比價跌破6:1的盈虧平衡點,墜入“預警區”,部分地方養殖戶已經出現明顯虧損。

為此,近日發改委、財政部、農業部、商務部等部門聯合發布《緩解生豬市場價格周期性波動調控預案》(以下簡稱《預案》),以應對生豬價格走弱局面。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該《預案》的重點是充分發揮市場調節與政府調控的合力,通過增加儲備吞吐來穩定市場預期,緩解生豬生產和市場的周期性波動,既保護養殖戶的利益,也照顧到城市低收入群體的承受能力。

需求低迷致肉價下跌

“今年一直在賠錢,賣一只豬大概會賠120元至130元。”河南一散養戶李先生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最近生豬價格基本上變化不大,每斤只有大約7元錢,他之所以一直強撐著主要是基于對“上半年淡季,下半年旺季”這一規律的信念,希望能在今年下半年盈利。

規模養殖戶禹經理的情況也好不到哪里去。他翻閱著記錄告訴記者,“4月5日賣的價格是6.85元/斤,18日賣的時候是7.15元/斤,近幾天差不多還是這個價。”禹經理透露,現在生豬僅成本價大概就得要7元/斤,前些時候出一頭豬大概得賠100元。

卓創資訊生豬分析師劉麗分析,“肉價的下跌是因為需求低迷造成的。食品企業肉食產品銷售不佳、限量屠宰,對生豬的采購就會相應減少,造成養殖戶生豬銷售受阻。”

中華糧網信息研發總監張智先表示,“從全國水平來看,6:1的盈虧平衡點可能意味著有些地方是虧損的,而有些地方可能處于虧損的邊緣,養殖效益總體情況不是太好。”

劉麗認為,最近豬糧比下跌與玉米價格高位運行也有一定關系。不過造成周期性變動最主要的因素仍然是養殖戶跟風嚴重,掙錢了都去養豬,豬多了不掙錢了又都不養了,這就造成了生豬價格波動較大。而有關部門采取的策略也是價高壓價、價低提價,這對市場往往不會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有時還會出現反作用。

針對豬肉價格對消費的影響,劉麗表示,雖然肉價連續回落,但從消費者角度來看,回落幅度并不明顯;而從整體物價水平來看,豬肉價格雖有回落,但并未抑制CPI的上漲。

新預案重視雙邊影響

一邊是“肉貴傷民”,一邊是“豬賤傷農”,在豬肉價格一直在走極端的情況下,消費者和養殖戶都叫苦不迭。

近日出臺的《預案》正是為了要竭力解決這一問題。據張智先分析,此次預案的特點主要是從雙邊來考慮豬肉價格問題,并將消費者的承受力納入到考慮中。與以往調控手段有所變化的是,當豬糧比過高,比如到9:1或8.5:1時,國家就會投放儲備,平抑價格。

此前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針對預案也表示,“預案的發布有兩方面作用:一是把國務院2007年以前出臺的一系列生豬扶持政策進行了固化;二是在上次預案中規定了兩個市場運行指標,一個是豬糧比價,一個是能繁母豬存欄量。而上輪預案發布以來對緩解生豬市場周期性波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據劉麗分析,生豬市場在 《預案》還沒出臺之前就已呈現出止跌態勢,并且近幾日一直震蕩上行,各地養殖戶都看好第二、三季度市場走勢,也表明《預案》的出臺對豬價形成了利好支撐。

除了國家政策補貼和提供一定指導外,劉麗認為,只有大力發展規模化養殖,才能使生豬市場供應趨于穩定,但這一目標短時期內難以完成。目前需要指導養殖戶理性存、出欄,不要盲目跟風,才能避免市場波動和自身不必要的損失。

張智先也表示,價格的波動可能與目前的養殖結構有關,市場還在向規模化過渡發展的過程中。規模化養殖戶抗風險的能力較強,因此將成為主要的發展趨勢,而散養未來可能只是區域市場的補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楊芮每經記者張敏發自北京 豬肉價格在經歷了一年多以來的急速上漲和高位運行后,今年卻是一路下跌。4月20日,發改委發布消息顯示,今年春節后,受生產周期性波動影響,生豬價格持續走低。截至4月11日,全國生豬出場平均價格為每公斤14.61元,豬糧比價跌破6:1的盈虧平衡點,墜入“預警區”,部分地方養殖戶已經出現明顯虧損。 為此,近日發改委、財政部、農業部、商務部等部門聯合發布《緩解生豬市場價格周期性波動調控預案》(以下簡稱《預案》),以應對生豬價格走弱局面。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該《預案》的重點是充分發揮市場調節與政府調控的合力,通過增加儲備吞吐來穩定市場預期,緩解生豬生產和市場的周期性波動,既保護養殖戶的利益,也照顧到城市低收入群體的承受能力。 需求低迷致肉價下跌 “今年一直在賠錢,賣一只豬大概會賠120元至130元。”河南一散養戶李先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最近生豬價格基本上變化不大,每斤只有大約7元錢,他之所以一直強撐著主要是基于對“上半年淡季,下半年旺季”這一規律的信念,希望能在今年下半年盈利。 規模養殖戶禹經理的情況也好不到哪里去。他翻閱著記錄告訴記者,“4月5日賣的價格是6.85元/斤,18日賣的時候是7.15元/斤,近幾天差不多還是這個價。”禹經理透露,現在生豬僅成本價大概就得要7元/斤,前些時候出一頭豬大概得賠100元。 卓創資訊生豬分析師劉麗分析,“肉價的下跌是因為需求低迷造成的。食品企業肉食產品銷售不佳、限量屠宰,對生豬的采購就會相應減少,造成養殖戶生豬銷售受阻。” 中華糧網信息研發總監張智先表示,“從全國水平來看,6:1的盈虧平衡點可能意味著有些地方是虧損的,而有些地方可能處于虧損的邊緣,養殖效益總體情況不是太好。” 劉麗認為,最近豬糧比下跌與玉米價格高位運行也有一定關系。不過造成周期性變動最主要的因素仍然是養殖戶跟風嚴重,掙錢了都去養豬,豬多了不掙錢了又都不養了,這就造成了生豬價格波動較大。而有關部門采取的策略也是價高壓價、價低提價,這對市場往往不會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有時還會出現反作用。 針對豬肉價格對消費的影響,劉麗表示,雖然肉價連續回落,但從消費者角度來看,回落幅度并不明顯;而從整體物價水平來看,豬肉價格雖有回落,但并未抑制CPI的上漲。 新預案重視雙邊影響 一邊是“肉貴傷民”,一邊是“豬賤傷農”,在豬肉價格一直在走極端的情況下,消費者和養殖戶都叫苦不迭。 近日出臺的《預案》正是為了要竭力解決這一問題。據張智先分析,此次預案的特點主要是從雙邊來考慮豬肉價格問題,并將消費者的承受力納入到考慮中。與以往調控手段有所變化的是,當豬糧比過高,比如到9:1或8.5:1時,國家就會投放儲備,平抑價格。 此前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針對預案也表示,“預案的發布有兩方面作用:一是把國務院2007年以前出臺的一系列生豬扶持政策進行了固化;二是在上次預案中規定了兩個市場運行指標,一個是豬糧比價,一個是能繁母豬存欄量。而上輪預案發布以來對緩解生豬市場周期性波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據劉麗分析,生豬市場在《預案》還沒出臺之前就已呈現出止跌態勢,并且近幾日一直震蕩上行,各地養殖戶都看好第二、三季度市場走勢,也表明《預案》的出臺對豬價形成了利好支撐。 除了國家政策補貼和提供一定指導外,劉麗認為,只有大力發展規模化養殖,才能使生豬市場供應趨于穩定,但這一目標短時期內難以完成。目前需要指導養殖戶理性存、出欄,不要盲目跟風,才能避免市場波動和自身不必要的損失。 張智先也表示,價格的波動可能與目前的養殖結構有關,市場還在向規模化過渡發展的過程中。規模化養殖戶抗風險的能力較強,因此將成為主要的發展趨勢,而散養未來可能只是區域市場的補充。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