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溫家寶:一些地方房價還遠遠沒有回到合理價位

2012-03-15 01:59:03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張敏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張敏 發自北京

“現在我可以明確地告訴大家,一些地方房價還遠遠沒有回到合理價位。”3月14日,當面對記者提問時,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兩會”記者會上如此回答。這樣的答案幾乎奠定了今年房地產調控政策的主基調。

對于什么是“合理價位”,溫家寶強調,合理的房價應該是使房價與居民的收入相適應,房價與投入和合理的利潤相匹配。

據估算,當前上市房企的平均利潤率在20%以下。但對于房價與居民收入的相關性,盡管業界有不同的算法,但得出的結論卻總體一致:居民現有的收入水平很難買得起房。

基于此,溫家寶強調調控不能放松。“如果放松,將前功盡棄,而且會造成房地產市場的混亂,不利于房地產長期健康和穩定發展。”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多次強調政府的主導性之后,溫家寶昨日也特別提到,“要充分利用市場這只手。”

總理痛心房價“越調越高”

自2010年4月“國十條”出臺至今,本輪房地產調控已歷時將近23個月,由于調控力度和廣度空前,也使得樓市成交量大幅縮水,70個大中城市的房價也自去年底以來出現下跌。

這樣的局面似乎是高層頗為樂于見到的。2000年以來,房地產市場調控的重磅政策先后有2003年的“國六條”、2005年的“國八條”、2006年的“國六條”,但房價始終“越調越高”,并導致民眾一度對樓市調控政策不再信任。

對此,溫家寶昨日表示“感到十分痛心”。他強調,房地產市場關系到財政、金融、土地、企業等各項政策,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利益關系,特別是地方從土地出讓中獲取大量的收入。同時,房地產調控還涉及到金融企業和房地產企業的利益,“改革的阻力相當之大”。而此次調整見效,他認為主因在于“抓住了一個抑制投機和投資性需求的要害問題,采取了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以及“調控的決心堅定而不動搖”。

數據顯示,全國土地出讓收入近年來呈逐步上升的態勢,2010年的總收入達到2.9萬億元,地方政府已成為近幾年房地產市場高速發展的最大受益者。此外,當前的信貸體系也使得銀行在樓市發展中賺得盆滿缽滿。

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促進房價合理回歸”之后,溫家寶昨日再次表態稱,房價尚未回歸到合理價位,并指出調控不能放松。

在熱點城市的房價出現實質性下跌后,近期外界出現“松綁”調控的訴求,不少地方政府也在嘗試放松調控力度。溫家寶的上述表態,被認為給市場吃了“定心丸”。

事實上,從佛山、蕪湖、上海的調控政策先后被叫停,以及中央多次表態“鞏固調控成果”,已經體現出樓市調控政策的延續性。此外,國家將今年的GDP增長目標定在8年來新低的7.5%,也被認為體現了政府調整經濟結構的決心,而樓市也難免受到影響。

外界分析認為,盡管對于首套房的信貸政策已經放開,但至少在今年上半年,樓市調控政策將維持在原有的力度不放松。

充分利用“市場的手”

與此前強調政府的主導性略有不同,此次談及樓市調控時,溫家寶特別提到市場的作用。

溫家寶表示,房地產的發展,毫無疑問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就是說要充分利用市場這只手。

一種分析認為,之所以強調市場,是基于在當前我國城鎮化和工業化加速推進的大背景下,政府干預過多會造成市場的扭曲,不利于房地產市場的長期健康和穩定發展。

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末,我國的城鎮化率首次超過50%,但與發達國家的70%、80%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歷史經驗顯示,這一階段是樓市發育的迅猛期。這也讓一些從業者產生了房地產業還有 “白銀20年”的看法。

溫家寶昨日也表示,中國有13億多人口,又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階段,對住房的需求是剛性的,而且將會是持續的。這也意味著,未來一段時間中國的住房供需關系將處在整體緊張的階段,房價將面臨較大的上漲壓力。

這也是不少從業者的共識。今年“兩會”期間,政協委員、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未來的房價曲線將呈現上揚,不同之處在于調控政策能否控制住曲線的“斜率”。

但房價并非面對所有人群而言。溫家寶昨日還強調,住有其居并不意味著住者有其屋。從方向上看,應該鼓勵更多的人租房。

值得注意的是,他也同時提到了政策調控的必要性。“政府這只手也不可以缺少,因為它更具有穩定性和促進公平。”對此,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這主要是針對保障房的建設和分配,以及普通商品房的供應而言。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