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頭條

每經網首頁 > 頭條 > 正文

財力吃緊 “兩會”地方官員忙尋中央資源

2012-03-10 01:27:50

很多代表和委員都認為,應該進一步加大地方財權和事權的匹配程度,這能讓地方政府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胡健 發自北京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每經記者 胡健 發自北京

今年“兩會”,代表和委員不設休息日。那么身為全國人大代表的各級地方政府官員有沒有機會“忙里偷閑”呢?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觀察,上述代表、委員恐難有空閑的時間,甚至往往變成“忙上加忙”。他們通常會利用難得的“兩會”機會,千方百計舉辦各類工作會談,借機與國家部委領導加強聯系,以求獲得更多來自中央財政或者中央企業的投資。

在全國“兩會”期間,促成大型央企與本地合作成為很多地方官員會議間隙的主要功課。比如3月4日下午,2012年湖北宜昌與中央企業聯誼會暨項目簽約儀式在北京世紀金源大飯店舉行。會上,宜昌市政府與6家中央企業簽署合作協議,投資總額近200億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多個地方團小組討論上,都能感覺出地方政府官員對中央政策以及財政資金和央企進駐的迫切渴求。

在這一現象的背后,地方財力不足是主要原因之一。很多代表和委員都認為,應該進一步加大地方財權和事權的匹配程度,這能讓地方政府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也能解決地方債務的風險。

地方政府渴求中央資源

3月7日,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非常忙碌。當天上午他拜會了央行行長周小川;下午又同湖北省委副書記、省長王國生利用會議間隙,與中國民用航空局局長李家祥一行舉行工作會談。

在拜會周小川時李鴻忠表示,湘鄂贛三省正聯手推進長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設,迫切需要湖北進一步增強金融服務的輻射和支撐功能。而在與李家祥的會談中,李鴻忠說,希望國家民航局對湖北民航改革發展和項目建設等繼續給予大力支持和指導。

與省部合作相比,地市級政府的辦法是吸引央企到本地投資。比如3月4日下午,中山市與中央企業合作懇談會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中山市與8家央企簽約8個重點項目,合同與協議額超過200億元。

同在3月4日,重慶市政府與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簽訂金融戰略合作協議,農發行經批準投資15億元入股重慶興農融資擔保公司,支持重慶創新開展農村“三權”抵押融資業務。

據了解,各地加快與央企的投資接洽,主要是因為央企投資通常都是大手筆,能加快帶動地方GDP增長,同時又容易獲得政府許可。

地方財力不足是重要原因

地方政府對中央資源的迫切渴求繞不開地方財力有限這一話題。自1994年分稅制改革以來,地方財權和事權不匹配的問題逐步顯現出來,地方融資平臺危機顯現與此不無關聯。

一位副省級官員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就說道,希望中央能夠多一些對地方的轉移支付,特別是中西部省份。在一些大項目上,地方配套也是不小的壓力。“比如中央投給地方一塊錢,那可能需要地方自己配套兩塊錢,這對地方的財政造成不小的壓力。”

“十二五”期間,這種現象正在逐步扭轉,今年中央代發地方債2500億元,高于前兩年的2000億元。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方向,能促使地方融資向陽光化發展。

不過,根據5日提請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的 《關于2011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12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測算,今年財政總收入的“蛋糕”中,中央政府約占49%,地方政府約占51%;而在支出方面,中央所占的比重不足20%,地方要占80%以上。

地方仍然面臨財政吃緊的狀況。在問及浙江嘉興市市委書記李衛寧希望獲得什么樣的政策支持時,他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總體來說,就是希望看到在推進實體經濟發展方面有更積極的政策,特別是減輕企業的兩個負擔:其一是進一步完善結構性減稅,降低企業稅收的負擔;其二是深化金融體制改革,進一步提高金融的供給和服務能力,減輕企業利息和費用的負擔。

除資金外,獲取相關政策支持也是地方官員所心急的事情。上海年初施行增值稅擴圍試點后,很多專家都稱,這會使得周邊城市的服務業將注冊地轉向上海,從而影響這些城市的發展與財力。由于嘉興緊鄰上海,經濟聯系密切,李衛寧表示對此非常關注,建議國家盡早擴大試點,甚至全覆蓋,否則對于公平競爭會產生一定影響。

對央企投資依賴需降低

相比要政策、要財政轉移支付的層層審批與復雜關卡,拉巨型央企入伙也是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重要途徑。

去年央企在地方投資不低于11.38萬億元。有關方面對全國27個省區市國資委、發改委網站所披露的央企地方合作數據 (協議金額)所作的不完全統計顯示,2008~2011年4年間,央企在地方投資增長了42倍。

對此,國務院參事湯敏指出,目前央企對地方的投資規模越來越大,這令人非常擔心。原因是,央企現在27萬億的總資產,凈資產10.5萬億,去年的凈利潤不到1萬億,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約8.4%,剔除息稅后的總資產回報率約3.2%,還不及銀行的1年期基準存款利率3.25%。“這種情況下還這樣大規模地擴張,與民爭利,而且越來越尾大不調,投資一旦下去,會成為一個長期的問題。”

中國投資協會投資咨詢專業委員會前秘書長達松海判斷,央企就是因為容易獲得貸款,加上虧損有國家財政兜底,才使得地方政府更加青睞央企。

“新36條”細則即將出臺,一些傳統壟斷領域的“玻璃門”和“天花板”或許即將被打破,民間資本投資的介入,或許能減少地方政府對央企的依賴。

北京市發改委副主任張壽全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國家的資本、政府的資金總是有限的,要發展的話,民間資本要投向一些好的產業。

當《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問及全國人大代表、娃哈哈集團老總宗慶后有無進軍壟斷行業的打算時,宗慶后表示,要看細則的具體內容,可能會有這方面打算,而原來則是想都不敢想。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