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10 01:26:48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李玉敏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李玉敏 發自北京
一直以來,凈息差都是銀行業“暴利”的主要推手。我國目前規定存款利率上限、貸款利率下限的利差保護制度,使得銀行享受了巨額的“特許利潤”。以目前一年期的存貸款為例,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為3.50%,而貸款利率為6.56%,在信貸緊縮的情況下,中小企業的貸款利率一般上浮30%到8.3%,銀行能獲得將近5個點的利差。
2011年三季報顯示,16家上市銀行前三季度凈息差收入總額超過1.2萬億,占到營業總收入的近8成,其中,五大國有銀行凈息差收入占總營收的75.7%,股份制銀行凈息差收入占總營收比例則超過90%。
劍指銀行高利潤
3月5日下午,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長黃奇帆在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時也表示,中國各銀行存貸款之間的利差達3個多百分點,比世界任何銀行多拿了兩個點,這兩個點就是一萬多億元人民幣。如果銀行不拿這一萬多億元,就意味著工商企業、實體經濟多了一萬多億元的利潤,或降低一萬多億的成本,銀行在這方面“不能吃偏飯吃得太多”。
全國政協委員、廣州富力地產董事長張力也表示:“這幾年中國整個銀行體系經濟效益非常好。銀行低于13%的利息都不肯貸給我,所以我們現在很多時候是為銀行打工,銀行賺大錢。”
甚至國家開發銀行前副行長劉克崮也在小組討論間隙說:“我要背著被人罵‘叛徒’的精神壓力來說。銀行高收費、高息差導致了高利潤。是有點高了,不能說沒有高的道理,但高的度有點過了。”
全國政協委員、東方資產管理公司原總裁梅興保也表示:“下一步發展中,我相信銀行利潤還是會以較快速度增長,但是保持20%以上的速度還是比較難的。下一步通過改制和改革,督促銀行為實體經濟服務,不要使銀行陷入以錢炒錢的怪圈。這個東西和實體經濟有一定的背離。”
銀行利潤過高,背離實體經濟,其影響不容忽視。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政協原副主席陳萬志在他召開的記者會上也談到這個話題,他認為,“銀行暴利加劇金融業掏空實體經濟,加劇了實體經濟的空心化。”由于銀行業大部分利潤來自于國家設定的利差,因此他建議對銀行業增加稅負,以縮小貧富差距。
全國政協常委、江西省工商聯主席、泰豪集團董事長黃代放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銀根緊縮,資金成本就會高,銀行收益就高。我不認為這個有什么,這很符合市場的規律,這沒有什么爭議。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種經濟調整。現在我擔心的是這種調整過程中,會把好企業創新型企業誤傷了。關鍵是要從制度上設計,讓銀行拿不到那么高的利潤,又能促進企業的轉型升級。”
與國際比利差不高?
不過也有來自金融行業的代表和委員認為,中國銀行業的息差與國際上其他的銀行相比,并不是很高。全國政協委員、原招商局集團董事長秦曉卻認為,銀行的利潤與國際比較不高,如果銀行有120萬億的總資產,1萬億的利潤還不到1%的總資產收益率,在國際上不是高的。在銀行業,總資產回報率應該是1%到1.5%的概念。如果按1.5%計算,至少是將近兩萬億的利潤。
全國政協委員、工商銀行行長楊凱生在3月5日小組討論結束后表示,說中國銀行完全靠高利差實現高利潤這個說法不太符合事實,銀行業的利差水平大體是2.5%左右,就算拿到國際上去,與世界上已經實現利率市場化的國家相比,這個利差水平也是偏低的,或者是不高的。
但是,可能銀行坐收高額息差的好日子很難長久。商業銀行存款的流失加劇,民間借貸利率的高企,種種問題都倒逼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要“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
“銀行利潤逐年攀升,中小企業融資卻越來越難。”全國人大代表、雅戈爾集團董事長李如成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應該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改變這一畸形現狀。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