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2-03-06 09:47:59
地方金融監管缺失還存在專業知識、專業手段的缺乏,也缺乏金融專業人才。
每經記者 李靜瑕 發自北京
從去年民間借貸風險的暴露,到今年擔保行業問題的凸顯,地方金融作為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資金來源,在迅速的發展當中也積累起了不少的問題。
在這些問題發生的時候,市場不斷呼吁,要放寬民間資本對金融的進入,不過,在地方金融監管的缺失方面,卻很少引起市場的深度探討。作為一名全國政協委員,交銀施羅德基金副總經理謝衛的這一份看起來讓同行有點“小失望”的《關于規范地方金融發展建議》的提案,還是引起了不少媒體的關注。
在民盟小組會議期間,謝衛專門抽出時間來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專訪。在談及地方金融監管目前存在的理念薄弱、職責不明、監管缺失的問題時,體現出了他長期身處金融界對風險的敏感性,以及對風險監管的深思遠慮。
面對地方金融監管缺失的問題,他在上述提案當中建議,地方政府要樹立金融風險監管的理念,地方政府應當從金融機構逐步退出,引導民間資本的進入,做好良好金融環境的“搭臺”工作。同時,地方金融監管應有整體監管的理念。
地方金融監管缺失暴露
NBD:今天政府工作報告中,對地方融資平臺貸款有較多篇幅的提及,這方面和您的提案也有接近的地方,您提出地方金融監管是基于怎樣的背景?
謝衛:政府工作報告在地方融資平臺貸方面用了比較大的篇幅,這就涉及到我們對地方金融的回顧和總結。實際上,地方融資平臺是第二輪地方政府利用金融資源來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方式,最早是信托公司,現在已經有了相關的清理和規范。
到了2008年,一種新的方式就是融資平臺,又可以讓地方政府通過地方金融來推動經濟發展。實際上,目前地方政府除了融資平臺外,還有比如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比如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等方面,政府可能都有干預或者有股權的參與。
然而,金融是經營風險的,現在很多地方對擔保、小貸公司等進行批準了之后,沒有對風險性進行較為充分的考慮,也缺乏足夠的行業監管,因此,這些公司越發展越多,風險的積聚也越來越大。我也是通過深度的調查,才提出了這個提案,也是呼吁要關注地方金融的監管。
NBD:目前地方金融監管還存在怎樣的問題?
謝衛:目前,地方金融監管主要是理念沒有形成。當然,地方金融監管缺失還存在專業知識、專業手段的缺乏,也缺乏金融專業人才。銀行業花了那么長的時間去建立并形成了目前良好的制度,現在地方金融到底怎么監管,還缺乏理論上的支持。
政府要轉為金融“搭臺”
NBD:您在提案中提出,金融資源應該有整體監管的理念,那您認為,地方金融的監管是否應該有中央或者全國性的監管機構出臺統一的監管政策?
謝衛:對。這個可以由國務院或者發改委牽頭把規則定下來,比如對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等把風險指標做下來。這個恐怕還需要很長的時間,但是這又有監管的緊迫性與必要性。
現在地方金融苗頭性問題已經開始顯現了,地方政府在這方面確實要轉變觀念,金融是經營風險的,是國家全局的事情,如果只是一味的批設更多的的金融機構,有沒有考慮到風險也在積聚,地方金融的風險不會控制得很好。國家的整個架構設計方面是需要一些轉變,準金融業態應該要有一定的監管。
另外一個方面,地方政府對于金融機構的設立還是要控制,需要先制定一定的市場規則,形成一定的規范,再準入這是比較好的。地方政府要充實監管力量,要制定監管規則。
NBD:您也提出,政府可以逐步退出金融機構,可以引入民間資本,您覺得在地方金融中,政府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謝衛:地方政府是應該逐步從一個經營者的角度,從金融機構股權中逐步退出來,做一個監管者,做“裁判員”。
政府要為地方金融的發展環境“搭臺”,只要創造環境,資本最終是逐利的,但是也追求安全下的逐利,如果金融環境不好投資也會很害怕。這個意識地方政府是需要的,金融泡沫被擠掉,對地方經濟也會有很大的影響。
在引進民間資本的時候,還是需要有一個標準,因為金融的股權需要穩定,需要一個品牌和誠信的建設,民間資本在這方面還缺乏一定的持續性。金融不是一個壟斷行業,他是一個特殊的行業,特殊行業就需要有一個標準,不是誰都能夠辦金融的。地方政府可以有限度參與,前提是好的金融環境,好的風險把控能力。
地方發債可推動政府透明度
NBD:提起地方金融,目前允許地方發債的試點正在推廣,您怎么看待地方發債的前景?
謝衛:我在2009年就提出了地方發債的問題,當時也被很多人不理解。我認為,地方政府發債,這不單單是一個金融措施,其中也涉及到增加政府透明度的問題。
地方政府發債,首先是要有信用評級,也就意味著當地的信用環境要好,如果信用環境不好,債務不會有人來買。同時發債要審批、預算,并按照企業發債的要求去做到信息披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政府的透明度,也可以加強地方政府的預算機制。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