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2012-02-09 08:32:31
2011年,在國際經濟增長乏力、歐債危機矛盾深化的情況下,我國宏觀經濟呈平穩減速態勢,物價水平沖高回落,投資、消費結構有所改善,內、外需結構趨于平衡。展望2012年一季度,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加大,出口增速繼續放緩,房地產、基建等投資明顯降溫拖累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長保持相對穩定,我國宏觀經濟仍將呈現平穩回落態勢,預計GDP增長8.5%左右,CPI上漲3.5%左右。應切實保障在建項目后續資金,繼續調整優化房地產市場供求結構,積極落實小微企業相關優惠政策,進一步加強流動性管理的預調微調。
宏觀經濟繼續放緩
一季度,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加大,我國經濟運行仍將處于穩步回落態勢,初步預計,GDP將增長8.5%左右,CPI將上漲3.5%左右。
第一,工業生產內部結構性矛盾顯露。推動工業增長的有利因素有以下幾點:一是中西部地區承接東部沿海產業轉移將為工業增長添加動能,對一季度工業增長具有推動作用。二是汽車政策退出的負面影響基本被市場消化,汽車生產有望逐步恢復,并將帶動其他相關產業提高產量。三是去年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城鎮規模擴張將拉動配套設施與相關消費,從而增加工業需求。四是新開工項目增加有利于穩定工業增長。2011年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新開工項目數負增長4.6%,下半年由負轉正,同比增長7%。新開工項目增加有利于后期工業需求水平提高。
抑制工業增長的不利因素有以下幾點:一是周期性行業增長將逐步走弱。宏觀經濟正處于周期下行區間。根據計算,以鋼鐵、水泥等為代表的周期性行業增速與GDP增速之間的變化關系基本呈現以下規律:當GDP以高于9.5%的速度增長時,周期性行業增長的加速程度快于GDP增長的加速程度;當GDP以低于9.5%的速度增長時,周期性行業增長的減速程度要深于GDP的減速程度。一季度GDP增長低于9.5%的分界線,預計一季度水泥、鋼鐵等主要重工業行業增速將呈現加速下滑的趨勢。二是企業經濟效益下滑。一方面,以石油、有色金屬為代表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維持高價,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房價、地價居于高位,企業生產要素成本升至較高水平;另一方面,全球經濟放緩,世界總需求減少,工業產成品價格難以提升。兩方面因素擠壓企業經濟效益,尤其是那些依附于大型企業、處于供應鏈末端的小微型企業,由于大企業效益下降,延遲支付貨款,加之銀行缺乏向小微企業貸款的意愿,導致大部分小微企業效益與資金環境惡化,生產受到制約。三是工業面臨去庫存化壓力。需求降溫導致工業品價格下降,工業產成品面臨去庫存壓力。同時,在銷售不景氣的情況下,商品房庫存不斷增加,并導致相關行業庫存積壓。四是外需不振抑制工業增長。一季度國際經濟形勢嚴峻,歐、美等發達市場需求減弱,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也呈放緩態勢,我國出口貿易同比增速明顯下降,工業生產將受到一定影響。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工業面臨去庫存化與去產能化的雙重壓力,工業生產繼續呈現減速態勢。一方面,為房地產服務、為出口服務的產能占工業產能的比重過大,伴隨房地產與外貿出口的收縮,去庫存化與去產能化的雙重壓力將日漸凸顯;另一方面,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尚未成為有力支撐工業增長的支柱性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形成有待時日。初步預計,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將增長12.0%左右,增幅較上年四季度放緩0.8個百分點,較上年同期放緩2.4個百分點;其中輕工業增長11.8%,重工業增長12.1%。
第二,房地產投資下降拖累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推動投資增長的有利因素有以下幾點:一是“十二五”規劃重大項目后續建設支持投資增長。一般而言,隨著許多五年規劃重大項目的開工,后續投資規模需求較大,這將會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投資保持較快增長。二是保障房投資建設繼續加快。全國住房保障工作會上,有關部門表示2012年全年保障性安居工程開工總量基本確定在700萬套,竣工總量確定為400萬套。保障房投資的迅速增長,將成為一季度投資領域的亮點之一。三是新開工項目計劃投資企穩回升有利于投資增長。去年下半年以來,新開工項目增速有所回升,全年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比上年增長22.5%,這為今年一季度投資增長保持穩定打下良好的基礎。
抑制投資增長的不利因素有以下幾點:一是房地產投資下降。隨著以“限購”等房地產調控政策的逐步見效,商品房價格出現了實質性回落,商品房銷售明顯減速,商品房庫存顯著增加,這將會導致房地投資放緩。二是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減速。去年下半年以來,因資金緊張以及重大事故的影響等因素,導致高鐵建設步伐顯著放緩;此外,由于電煤價格矛盾發電行業虧損嚴重,電力投資大幅減緩。三是適度收緊的貨幣政策使投資資金環境偏緊。國家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已經多次提高存貸款基準利率與存款準備金率,銀行信貸資金逐步收縮,投資資金運用成本提高。四是較高基數影響投資增速。2011年的投資呈現先高后低走勢,前幾個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較為迅速,抬高一季度投資基數。
綜上所述,一季度,在房地產與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放緩的拖累下,固定資產投資將繼續回落,預計名義增速將為19.0%左右,增幅同比減緩6個百分點,實際投資增長13.9%,增幅同比減緩3.5個百分點。
第三,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實際增長有所加快。推動消費增長的有利因素:一是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去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名義增長14.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4%,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977元,名義增長17.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4%。收入快速增長為消費增長提供良好基礎。二是汽車消費回暖。汽車消費刺激政策退出和限購政策的影響在去年基本被消化完畢,預計一季度汽車消費將逐步回歸常態增長水平,對消費的拉動作用增強。三是物價回落增強居民實際購買能力。一季度除春節期間外,物價水平較之2011年將有明顯回落,這有利于提高居民尤其是低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四是網絡消費等新興消費模式不斷壯大。國家關于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新規定以及銀聯推出的無卡支付平臺等政策為網絡消費等新興消費模式提供良好環境。五是服務性消費繼續增長。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節日因素,一季度以餐飲、家政、娛樂等為代表的服務性消費將保持良好增勢。
抑制消費增長的不利因素:一是住房消費難有起色。國家房地產調控政策不放松,努力推動房價合理回歸,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的限購政策延續,商品房銷售將會減速甚至部分地區出現明顯下降。這將會進一步影響建材、家具、家電等相關領域消費。二是居民財產性收入不佳抑制消費。股指下跌,股票市值縮水,大部分股民財產性收入為負增長;部分城市房價出現下跌,市場觀望氣氛濃厚,成交量減少,居民房產投資收入減少;此外,我國負利率情況持續存在,對居民實際消費能力形成制約。三是消費者信心指數連續幾個月走低,2011年11月份已跌至100以下,僅為97。
綜上所述,消費水平保持平穩增長,預計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16.5%左右。扣除價格因素,社會零售消費額實際增長13.1%,增幅高于上年同期1.5個百分點。
第四,進出口呈現明顯減速趨勢。推動外貿增長的有利因素:一是穩定外貿的政策有利于維持進出口適度增長。我國采取了穩定出口、促進進口、減少順差的外貿政策,并加大了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力爭在復雜的國際形勢中保持進出口貿易穩定。二是消費品出口需求具有剛性。雖然世界經濟形勢差強人意,但是中國出口至發達國家市場的主要為生活必需品,具有較強需求剛性,對穩定出口需求有一定支持作用。三是我國產品競爭力并未減弱。入世以來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地位提升,出口結構不斷優化,產品競爭力有所提高,這些對于保持國際市場份額具有積極作用。
抑制出口增長的不利因素:一是全球經濟增長放緩。近期國際機構紛紛調低了對世界經濟增長的預測。根據最新報告,IMF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增長3.3%,比上次預測下調0.7個百分點,全球GDP、發達經濟體、新興市場國家四個季度經濟增長均呈現前低后高走勢;世界銀行調低今年全球GDP增長至2.5%,同時預計全球貨物和服務出口僅增長4.7%;聯合國預計世界GDP增長2.6%。此外,大部分國際投行預計今年美國經濟可能呈現前低后高走勢。歐盟區一、二季度經濟呈現負增長。二是國際上針對我國的外貿摩擦壓力加大。今年,美國、法國等多個國家面臨政府換屆選舉。面對國內諸多經濟問題,政治家為了迎合選民需要,轉移國內民眾視線,將矛頭指向中國。美國總統在近期的國情咨文中表示,美政府將加大對中國等對美出口大國的打擊。歐盟等國家與地區與我國的貿易摩擦也未間斷。三是貿易先行指數處于低位。反應國際貿易情況的重要領先指標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自去年11月份以來掉頭向下,目前該指標達到三年以來最低水平。
綜上所述,在全球需求放緩的背景下,一季度我國進出口增速將繼續下滑,預計出口將增長12.0%左右,進口將增長13.5%左右,貿易逆差較去年一季度有所放大,將達到71.5億美元。
第五,物價上漲壓力不容輕視。推動物價上漲的因素:一是節日因素短期推高消費價格。元旦、春節均集中在1月份,節日因素使部分食品、煙酒等消費價格提高。二是勞動力成本提高間接推漲物價。由于近年來人口結構的變化,當前我國正處于勞動力成本上升的階段。每年春節后出現的“民工荒”都會導致部分企業提高工資吸引員工,這將間接提高物價水平。三是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重拾上升之勢。1月份以來,石油、有色金屬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止跌回升,再度呈現上行走勢,我國輸入型價格上漲壓力仍然存在。四是一季度的翹尾因素為2.2,為今年全年最高,對物價上漲具有一定支撐作用。
抑制物價增長的因素:一是糧食連續八年豐收,有利于穩定糧價,而且豬肉、蔬菜等價格總體過快上漲的勢頭有所遏制。二是貨幣信貸環境依然沒有顯著放松。盡管去年底以來,我國貨幣政策進行了適度的預調微調,但微調力度有限,而且政策效果具有一定時滯,物價上漲的貨幣信貸基礎被削弱。三是國內需求放緩。一季度工業需求趨緩,出口需求下降,國內總供求關系較寬松決定了物價上漲壓力減緩。
綜上所述,在國內外總需求同時放緩的背景下,一季度物價上漲壓力有所緩解,初步預計CPI上漲3.5%左右,PPI上漲1%左右。
宏觀政策應適時適度預調微調
盡管一季度GDP增長放緩,但仍處于合理區間,經濟總體運行平穩可控,建議宏觀經濟政策在“穩中求進”總基調的指導下,針對經濟領域存在突出問題,適時適度進行預調微調。
首先,積極支持在建和按期開工“十二五”重點建設規劃項目。在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加大的背景下,當前穩定投資對于穩定經濟具有重要意義。一是要確保“十二五”重點建設項目規劃順利實施。中央明確提出“十二五”時期將重點加大對保障性安居工程、教育、衛生、水利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重點支持“三農”、節能減排、社會事業和社會管理等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一季度,建議有關部門針對部分投資項目資金緊缺的情況,著重協調落實投資項目的政府財政性資金、企業債券融資、金融機構貸款等方面政策,保證已開工重大規劃項目順利進行,保證重點建設項目按期開工,避免由于資金緊張影響投資進展。二是繼續支持保障房建設。考慮通過適度擴大中央保障房投資比例、擴大地方發債試點以及加大銀行信貸支持等方式,進一步加快保障房建設。三是建立未開工項目核查機制。對于應開工但尚未開工的項目可以逐個分析原因,解決存在問題,根據項目重要性排序,量力而行,對不必要的項目適當進行刪減,為后續投資增長鋪平道路。四是對于在建項目,確實存在續建資金要求的,金融機構應加快審批程序。
其次,調整房地產市場供求結構。針對房地產市場投資與消費雙雙下滑的情況,建議在供給側與需求側全面加快房地產市場結構調整。一是供給方面,增加中低價位、中小戶型普通商品住宅的供給。有關部門可以考慮對于符合條件的低價位、小戶型住宅項目,在土地供給方面優先考慮,開辟綠色審批通道,加快項目推進,同時銀行等信貸機構對此類項目適當區別對待,提供較為適度的貸款支持,通過政策優惠鼓勵此類項目擴大規模。二是需求方面,完善自住型購房貸款機制。在公積金貸款和商業貸款審批過程中,應適當放寬自住型房貸審批條件,降低自住型購房貸款利率。三是支持地方政府探索保障房供給新渠道。地方政府可加大經濟適用房等回購力度,并探索收購部分中低價位、中小戶型商品房作為保障房等。
再次,加強小微企業財稅金融優惠政策落實。針對小型微型企業經營困難,融資難和稅費負擔偏重等問題,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財稅金融優惠措施。為了使出臺的政策盡快發揮實效,防止由于政策落實不到位而使政策效果打折扣,建議有關部門組織力量,盡快開展國務院關于小微企業扶植政策落實情況的實地巡查,監督政策的落實,防止拖延執行、浮于形式、變相增加企業負擔等情況的發生,營造良好的政策氛圍,使政策有助于真正推動小微企業的健康發展。
最后,應加大流動性預調微調力度。2011年四季度以來,我國跨境資金流動出現變化,9月份我國外匯占款投放年內首次出現月度同比少增,10、11、12月份外匯占款更是連續三個月出現罕見的減少。外匯占款投放一直是基礎貨幣與銀行體系流動性的一項主要來源。外匯占款由增加變為減少將導致基礎貨幣投放機制與銀行體系流動性生成機制發生較大變化。2012年一季度,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體偏緊,2011年存款準備金率的多次上調形成了長期持續的流動性鎖定效應,而且2011年9月5日擴大存款準備金率繳存基數的政策形成的流動性回收效應也將一直持續到2012年2月份。由于春節來臨,1月18日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一度飆升到8.17%。“熱錢”如果持續撤出導致外匯占款繼續減少,將相應減少基礎貨幣投放并加劇銀行體系流動性緊張,為此可考慮適時下調存款準備金率以釋放部分流動性,或通過暫停央票發行和逆回購操作等公開市場手段凈投放流動性,以保證銀行體系流動性平穩,從而防范銀行流動性風險,防止貨幣供應過度緊縮危害經濟增長。
經濟結構調整壓力加大
第一,GDP逐季平穩放緩。2011年,金融危機陰霾仍未消散,歐債危機不斷加深,發達經濟體經濟復蘇阻礙重重,新興經濟體普遍減速;而我國部分刺激政策逐步淡出,貨幣政策轉向穩健,經濟結構調整壓力明顯加大。總體來看,我國經濟保持了平穩較快、穩步減速的發展態勢,全年GDP實現471564億元,同比增長9.2%,增幅較上年減緩1.2個百分點,按期末匯率計算,人均GDP達到5555美元。GDP同比增速呈現出逐季放緩走勢,四個季度同比增速分別為9.7%、9.5%、9.1%和8.9%;GDP環比增速基本穩定,四個季度環比增速分別為2.1%、2.3%、2.3%和2.0%。
從三次產業看,一、二、三產業分別增長4.5%、10.6%和8.9%,其中,農業生產增速較上年加快0.2個百分點,特別是全國糧食總產量達到57121萬噸,增產2473萬噸,連續八年豐收;第二產業增速較上年放緩1.7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生產增長13.9%,39個大類行業增加值全部實現同比增長,468種產品中有417種產品同比增長;第三產業增速較上年放緩0.9個百分點,三產占GDP比重較上年下降0.1個百分點。從三大需求看,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基本穩定,消費的拉動作用顯著增強,而凈出口的拉動作用明顯減弱,三大需求更趨均衡。2011年,資本形成總額、最終消費以及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54.2%、51.6%和-5.8%,分別較上年增加0.2、14.8和-15個百分點。
第二,物價漲幅得到控制。2011年,面對嚴峻的物價形勢,國家及時出臺了一系列調控政策,一是貨幣政策轉向穩健使價格上漲的貨幣因素明顯減弱。去年央行6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3次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截至2011年12月末,廣義貨幣(M2)增速13.6%,比上年末回落6.1個百分點。二是有針對性地出臺控制物價政策。有關部門積極扶持農業生產、保障市場供應,降低流通成本、強化價格監管,適時疏導了價格矛盾。三是建立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的聯動機制,對低收入群眾發放臨時物價補貼,安定群眾尤其是低收入群體的生活。在穩定物價政策調控下,7月份CPI和PPI分別上漲6.5%和7.5%,達到此輪物價上漲的峰值后,漲幅出現逐月回落態勢,至12月份,CPI和PPI分別回落至4.1%和1.7%,我國物價上漲壓力基本得到控制,全年CPI同比上漲5.4%,PPI同比上漲6.0%。
第三,投資結構不斷改善。2011年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301933億元,同比名義增長23.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6.1%。投資仍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資本形成總額拉動GDP增長5個百分點。同時投資結構有所改善。一是民間投資逐步成為投資增長的重要力量。據測算,民間投資增長34.1%,增幅高出總體投資10.3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占投資總額的比重進一步上升到58.3%,這表明經濟自主增長動力不斷增強。二是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回落,而保障房投資步伐加快。在房地產調控政策的抑制下,房地產投資明顯降溫。2011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61740億元,同比增長27.9%,增幅同比回落5.3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到10月底全國城鎮保障性住房開工1000萬套的任務已經超額完成。三是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增長有所回落。全年基礎設施(不包括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與供應)投資51060億元,同比增長5.9%,增速比上年回落14.3個百分點。四是地區之間投資更趨均衡,東、中、西部投資分別增長21.3%、28.8%和29.2%,中西部地區投資增速明顯高于東部地區,地區之間投資差距逐步縮小。
第四,消費增長保持穩定。2011年,我國消費市場運行較為平穩,大部分商品消費穩定增長。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1226億元,比上年名義增長17.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6%。房地產業調控措施和汽車消費刺激政策退出使這兩個領域相關消費有所回落。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長4.9%,增速比上年回落5.7個百分點,全國商品房銷售額增長12.1%,增速比上年回落6.8個百分點;汽車類消費增長14.6%,增速比上年回落20.2個百分點;此外,與之相關的家具類、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等市場消費增速亦有所回落。
第五,外貿出口增速前高后低。2011年,在全球經濟減速影響下,我國外貿出口增速呈“前高后低”態勢。2011年全年進出口總值為36420.6億美元,同比增長22.5%;其中出口18986億美元,增長20.3%;進口17434.6億美元,增長24.9%。外貿結構繼續向平衡態靠攏,一直備受國際社會關注的貿易順差持續降低,全年1551.4億美元,負增長14.5%,已連續三年下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上年的3.1%回落到2.1%,處于合理區間。
盡管2011年我國各項宏觀經濟數據基本均處于合理增長區間,但是,經濟運行中仍然存在著若干潛在問題與風險: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導致外需呈現下滑趨勢,勞動力供需結構轉變導致成本上升壓力加大,房地產市場明顯降溫導致宏觀調控進入敏感期,微觀經濟主體轉型滯后導致經濟結構調整成效微弱,高耗能行業反彈導致節能減排形勢依然嚴峻等。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