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IPO

每經網首頁 > IPO > 正文

股民交易行為知多少

上海證券報 2012-01-13 08:19:43

對于普通股民來說,其最終收益水平的決定因素,與其說是大方向的把握與決策,不如說是每一次買進賣出,即具體的投資操作。從大處上講,操作決定一個股民炒股生涯的成敗;從小處上講,操作則決定了其每一次交易的盈虧。

常有投資者感嘆說,在中國做股票不容易。相比國外成熟市場,更多的行政干預、機制上的不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對稱等新興市場常見弊病,無不時時考驗著國內投資者的操作水平。有股民笑稱,在中國炒股能成功的投資者,去世界上任何一個市場都能成功。

本報調查的第三部分,聚焦于股民投資操作,呈現股民在股市交易中的行為特點。

 

捂股死扛

深套后近八成股民不愿“割肉”

不可否認,中國的散戶處于信息食物鏈的最下游,資訊信息與專業技能的雙重弱勢令其常常陷入“一買就套”的尷尬境遇。但恪守著“只要不割肉就不算虧”的傳統信念,中國散戶投資者也被烙上了“死不割肉”的歷史印記。

2011年,A股市場再度讓我們深切感受到了“熊”的力量。在股民中,“被套”已不是什么新鮮詞,“套多少”才是大家茶余飯后調侃的主要話題。而面對自己股票深度套牢的現實,股民要做的第一個決定就是“割”還是“不割”。

在我們此次調查中,僅23%的投資者選擇“全部賣掉,忍痛割肉”,占比不到四分之一;37%的投資者選擇了“不斷補倉,攤薄成本”;而選擇“長期持有,直到解套”的投資者比例最高,達到了40%。

由此不難看出,“捂股死扛”仍是散戶當前面對套牢時的主流心態。

小黃去年工作后進入股市,是新生代股民的代表。他去年買的幾只股票如今均已深度被套。記者在營業部見到他時,他的情緒有些低落,“有點生不逢時的感覺,不過現在賣了就是真虧了,放著或許還有回本的機會。”

對于很大一部分股民來說,也許“不割肉”純屬無奈之舉,但這同時也是他們對抗市場波動風險的最后法寶。因為他們相信,只要熬到牛市來臨,個股雞犬升天,手中的股票遲早會有解套的一天。

在股市摸爬滾打多年的股民廣東股民老方對此頗有感觸,他告訴記者,2002年入市被套后,他就抱著“堅決不割肉”的想法熬過慢慢熊市,最終在07、08年大牛市中連本帶利的賺了回來。老方頗有自信地說,“從我的經驗看,只要你持有的時間足夠長,跌多少都能再漲回來。”

新老有別

老股民更能主動“割肉”認賠

從調查中記者還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相比股齡較短的投資者,股齡較長的投資者的“割肉”比例卻更高。

調查數據顯示,股齡在一年以內、1-3年的投資者在上述調查中選擇“全部賣掉,忍痛割肉”的比例分別為16%和18%,而股齡在5-10年、10-15年的對應比例則均接近三成。

而不同資產規模的投資者在選擇上也呈現出結構性差異。整體而言,資產規模在50萬元以下的投資更傾向于“捂股”,而資產規模在50萬元以上的投資者則有著更高的“割肉”比例。

“股齡較長的經驗型投資者在熊市中更懂得及時規避風險,同時他們在股票品種的選擇上有更大的余地。”申銀萬國證券上海新昌路營業部某負責人表示。

沈陽股民張女士就有自己的一套操作策略,“對于那些政策支持、基本面胸中有數、非常有信心的股票,長期持有,不會割肉,下跌就做T+0,拉低成本,但這種方法在去年下半年不是很有效。對于那些短線追漲只為賺取價差的股票,我會在跌破買入價、技術圖形走壞后賣出。”

持股3-5只

持股時間大多不超過半年

投資有句老話:“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

這句話充分強調了分散風險的重要性。從調查結果看,絕大多數股民也是深諳此理:經常只持有1只股票的“放手一搏”型投資者只占極少數,比例為8%;經常持有2-3只股票和3-5只股票的投資者占據主體,比例分別為63%和20%,合計占比超過八成;經常持有5-10只股票和10只以上股票的投資者比例分別為7%和2%。

“我們這里的老股民一般都不會去博一只股票的,那樣風險太大,每次大概2-3只,再多了也容易分散精力。”寧波股民錢先生說。

雖然不少投資者崇尚價值投資理論,但在實際操作中多數股民還是傾向于中短線交易。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的投資者平均持股時間不會超過半年。

具體來看,平均持股時間在1周以內的投資者比例為9%,平均持股1周到1月的投資者比例為37%,平均持股1-6個月的投資者比例為28%,三類投資者合計占到被調查者的四分之三。

另外,平均持股時間超過1年的投資者僅占被調查對象的不到5%。

“也不是我們不愿意長期持有,關鍵是中國股市從根本上說還是一個政策市,政策經常在變,市場只能跟著變,我們也必須隨之改變決策。”湖北武漢的胡先生這樣說。

有業內人士也指出,A股歷來都是牛短熊長,雖然期間也誕生了如招商銀行、萬科A、格力電器(000651,股吧)等一批長期牛股,但同時如中國石油這樣令股民好幾年都翻不了身的大熊股也不少見。對于有經驗的投資者來說,審時度勢方為上策。

10%為重要止盈止損點

男性更“貪婪” 女性更“抗跌”

吳先生是申萬上海斜土路營業部的一位老客戶,他的持股時間一般不會超過一個星期,“通常是有點利潤我就跑掉了,這也是我多年來的炒股經驗。雖然這樣的方法在牛市中可能比別人賺得少,但在熊市中可以規避風險。”

吳先生這樣的短線微利思路在股民中具有一定市場。調查顯示,將一次交易的止盈點設在上漲5%的投資者比例為14%,設在上漲10%的投資者比例為40%,兩者合計超過一半。不過將止盈點設在上漲20%的投資者也不在少數,占比為22%。將止盈點設在上漲30%、50%、1倍以上的投資者比例分別為12%、10%和2%。

10%不僅是最為集中的止盈點,也是散戶最為重要的止損位。調查顯示,有24%的投資者選擇在下跌5%時拋出,43%的投資者選擇下跌10%時拋出,選擇在下跌20%、30%、50%、70%及以上的比例分別為15%、7%、8%和2%。

有意思的是,在不同類別的投資者中,男性投資者對于一次投資收益的期望更高,但同時對下跌的承受能力卻不如女性投資者。

調查顯示,在女性投資者中,將止盈點設為上漲5%和上漲10%的,比例分別為15.4%和45%,明顯高于男性13.3%和36%。而止盈點為上漲20%與上漲30%女性比例,為19.2%和6.8%,則明顯低于男性的24.4%和15.3%。

另一方面,在止損位的選擇上:選擇在下跌5%、下跌10%和下跌20%割肉的男性投資比例,均高于女性投資者;選擇在下跌30%、下跌50%、下跌70%及以上割肉的情況則反之。

半數持有中小板股票

不足三成股民持有創業板

近兩年來,隨著創業板、融資融券、股指期貨等創新平臺的陸續推出,中國資本市場的深度與廣度都得到了延伸,股民的投資渠道也因此豐富起來。但時至今日,這些新事物有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廣大投資者的投資偏好呢?

調查結果顯示,有41%的投資者表示“購買過”創業板股票,但目前已空倉;27%的投資者表示“購買過”創業板股票,并且目前“仍然持有”;32%的投資者表示“沒有購買過”。也就是說,當前持有創業板股票的投資者占比不足三成,同時有超過三成的投資者從未染指創業板。

“什么高成長性高收益,都是騙人的。”北京某張姓股民談起創業板時略顯激動,“一上市就業績變臉,還要維持這么高的市盈率,過去一年我就栽在這上面了。”

記者調查發現,絕大多數股民買創業板股票都是抱著“高風險高收益”的預期而去,但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創業板市場卻“只見高風險,不見高收益”,這令許多股民感到寒心。

“創業板指數,現在是市場上唯一一個在初始點位下方的指數。更為關鍵的一點是,創業板市場的供需嚴重失衡。”申萬上海斜土路營業部的毛先生有他自己的看法,“據我統計,目前創業板股票的流通市值大約在1萬億左右,但尚未解禁等著套現的卻有幾萬億,股價還怎么漲得起來。”

不過雖然多數股民選擇回避創業板股票,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排斥中小盤股。調查顯示,購買過中小板的投資比例接近九成,目前仍持有中小板股票的投資者比例達到了51%。

貴州遵義股民譚女士的操作風格就是以中小市值股票為主,“績優績差關系不大(但凈利潤必須大于零),股性一定要活的股票方能考慮。”

不少營業部投資者坦言,銀行保險等藍籌股雖然估值低業績好,但股價波動幅度太小,這對他們來說缺乏吸引力。

調查還顯示,“高成長性”是投資者選擇中小板股票的最主要原因,選擇比例達到61%。

超八成股民未參與

股指期貨認知度低

而另一創新品種股指期貨似乎也不受普通股民歡迎。調查顯示,81%的受訪者表示從未購買過股指期貨,10%的受訪者表示“購買過股指期貨,但已賣出”,而表示“購買過,目前仍然持有”的受訪者比例僅為9%。

調查還顯示,股指期貨在股民中的認知度較低。表示對股指期貨“了解”的受訪者比例僅為24%,表示“知道一點”的受訪者比例為57%,表示“不了解”的受訪者比例為19%。

事實上,由于了解程度不深,多數股民對于股指期貨的作用也多詬病。“機構投資者只能進行套期保值,不能投機。但A股是只能做多不能做空,這就決定了機構只能做空股指期貨進行套保。股指期貨推出后,A股再也沒有大漲過。大盤漲跌要看股指期貨的"臉色"。”合肥股民劉先生表示。

購買者減半

僅四成多股民持有基金

去年下半年跌幅較大的板塊除了創業板,另一個就數ST了。

調查結果顯示,71%的投資者曾經購買過ST股票,其中52%的投資者目前已空倉,僅19%的投資者當前仍然持有。

而在選擇ST股票的原因上,看好其“投機機會”的投資者占比達到51%,遠高于“對公司仍然看好”以及“賺錢效應”兩個選項。

不過對于ST股,歷來都是褒貶不一。較為普遍的觀點認為,其作為虧損企業,根本不具備投資的價值,即使考慮到重組的投機機會,散戶在這方面也沒有優勢可言。

但也有少數投資者認為,A股歷史上虧損企業退市的例子少之又少,重組是此類企業最終出路,買ST股與其說是投機,不如說是制度性套利。

另據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八成的投資者曾經購買過基金,且當前仍然持有的投資者比例為43%,而投資者購買基金的最主要目的是出于“投資組合”的需要。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所參與調查的投資者中,對基金有“充分了解”的比例僅為37%,“知道一點”與“不了解”的比例分別為57%和6%,表明股票投資者對于基金的了解程度還有待提高。

責編 何劍嶺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