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13 01:39:06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李玉敏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李玉敏 發自北京
1月12日,人民銀行官方網站重新刊發了一篇周小川行長在2010年12月17日的講話稿——《關于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若干思考》,并配以編者按。文章稱,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的條件基本具備,下一步人民銀行將按照中央會議精神繼續積極推進。這與幾天前周小川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的口風略有不同,當時周小川表示,目前推進利率市場化的時機還不是太好。
改革條件初步具備
“十二五”時期如何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周小川去年初發表的文章中稱,一是選擇具有硬約束的金融機構,讓它們在競爭性市場中產生定價,在一定程度上把財務軟約束機構排除在外。現在經過這一輪大規模的金融機構改革,幾乎所有大中型商業銀行不僅資本得到了補充,而且已成為上市公司,公司治理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商業銀行財務重組和股份制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這為推進下一輪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奠定了重要基礎。
周小川在文章中說,利率市場化過程中,對于軟約束的金融機構,或者一些“病號型”、“重病型”金融機構,暫時還不能給予過大的定價權,否則還是缺乏自我約束,還會出現高息攬儲、攪亂市場等問題。但是達到宏觀審慎性標準的金融企業,就應該有更大的自主定價權。
談到利率市場化順序與時機,周小川曾表示:“利率市場化始終都在推進,思路上沒有太大障礙。具體操作上主要是要考慮順序安排和國際國內的經濟形勢。”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曾在網易財經年會上說過,當前并不是迅速實現利率市場化的最好時機,利率市場化的實施在市場融資供求關系相對比較平滑的時候推出比較容易成功。但2011年以來的情況,存款、貸款都顯示出供求關系偏緊。如果實施利率市場化,實體經濟承受的壓力更大。
對此,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昨日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從以往歷次改革的經驗來看,雖然條件不是很滿意,但是最后的結果都要比預想得好。”
魯政委還舉了很多例子,比如匯率的并軌、2001年的入世、2005年的匯改、銀行的商業化改革等。“這么多重要的改革,我們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我覺得我們要對‘十二五’的改革空間更有信心。要各個方面都達到最佳狀態是不可能的。當然凡事預則立,不是說我們要魯莽的上,而是要逐步往前走。”
魯政委表示,目前來看,不管是不是好時機,反正現在市場的壓力的確很大。存款不斷地流失,并非說從銀行跑了,而是跑到不同的科目去了,尋找更高的收益,這本身就是對利率管制的一個挑戰。貸款額度緊張,好多都是上浮利率。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也是形勢逼人,不得不做。
銀行不應被“囚禁”
在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中,魯政委特別強調:“多人借鑒美國利率市場化的經驗,一定要讓其他的金融機構成長起來以后,才能把銀行放到存貸款之外的領域去,才能把銀行從籠子里放出去。我覺得這是有問題的,美國的路徑不是最優的路徑,應該讓銀行一開始就介入到其中去。”
魯政委認為,美國是利率市場化的鼻祖和先行者,它在其中也走了一些彎路,尤其是當時著名的Q條例,和我們現在的管制很相似的,管制存款利率的上限。帶來的問題就是大批銀行的倒閉。
對于目前的現狀,魯政委認為:“從現有的政策來看,銀行越來越弱勢。其他金融機構,除了不能像銀行吸收存款,其他的都能做,唯獨銀行除了吸收存款是特權外,其他都不是它的權利。”
因此,魯政委建議:“除非銀行是利率市場化的阻礙者,否則不應該把銀行囚禁在籠子里,而讓其他金融機構發展到一定程度再把銀行放出來。現在銀行不僅沒有阻擋利率市場化,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來。我覺得不應該這么做,否則銀行也會出現危機。”
在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中,難免面臨一些問題。魯政委認為,主要的問題是,一旦市場競爭比較激烈后,可能會有銀行出現經營困難甚至破產倒閉,存款保險制度沒有建立起來。另外,如果銀行的利差被縮小以后,銀行需要綜合化經營,但是綜合化經營又和金融市場的發展密切相關,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