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13 01:39:05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楊井鑫 裴文斐發自北京、上海
每經記者 楊井鑫 裴文斐發自北京、上海
“平臺貸2012年將是一個償還的高峰期,而目前基礎設施卻剛剛起步,難以產生足額的現金流。這樣的項目,現在逼著還款,結果可想而知,平臺貸的展期將是必然。”國有銀行人士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表示,平臺貸展期一次更符合中國的國情。
可是,就在地方政府對可能的政策變化感到慶幸時,標普則對于可能的監管容忍產生了強烈擔憂。
1月12日,標普在發布一份標題為《中國可能實施的監管容忍將進一步打擊對中資銀行業的信心》的研究報告。報告中指出,“監管容忍”可能將對中資銀行業提供短期支持,但長期內則產生負面影響。
標準普爾信用分析師曾怡景表示:“我們相信監管層可能將實施監管容忍。短期內,為幫助還本付息而延長債務期限將令銀行業受益。這將降低投資波動性并避免不良貸款出現飆升。但此舉會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打擊投資者信心、顯示監管框架的不成熟特性以及凸顯銀監會與政府之間缺乏獨立性。”
標普方面稱,目前還無法確定滿足延長期限條件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的實際規模。但是曾怡景同時告訴記者,“假設這一數字可能高達3萬億元人民幣(接近2011年末貸款總額的5%),監管容忍將在未來3年內每年將信貸損失人為降低800億~1000億元。如果地方政府不提供任何支持,那么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中的約30%將在未來3年成為不良貸款。”
實際上,大部分的地方政府都不會“見死不救”。對此,標普分析師廖強在專訪中也認可這點。
“標普在分析報告中,已經明確提到了測算的結果是在地方政府不提供支持的情況下。”廖強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實際上,我們也測算過50%的平臺貸受到地方政府的特別支持,不良貸款率會在15%,而銀行的壞賬也就只會提高3%。”廖強表示,這需要考慮到地方政府未來收入和支持意愿等原因。無論監管層是否會提高監管容忍,中資銀行都不會出現風險。標普強調的是銀行財務上的數據。
“標普對提高監管容忍的最大擔憂在于將銀行的不良‘藏’起來了。”廖強進一步分析道,即使地方政府償債出現風險,最后導致債務重組,中資銀行6%的不良也是能夠消化的,不會導致評級的降低。但是,一旦監管層提高容忍度,那么債務重組不計入壞賬,將會產生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