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30 01:19:09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李新江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李新江 發自北京
作為基金發行“爆棚”一年歲末成立的基金,天治穩定收益債基收了一個慘淡的尾,連續三次延長募集期后,僅募集2.2億元。
由于募集規模有限,而且在營銷上投入較大,這只基金亦被業內人士認為 “賠本賺吆喝”的典型基金。盡管監管層在放寬新基金審批之時,有考慮到中小基金公司做大做強的成分,不過一年之后,天治基金提交的這一成績單,再度暴露了小基金公司生存尷尬。
盡管如此,基金公司頻發新基金的態勢仍很難得到遏制。一方面,基金公司產品線完善后,有利于牛市來臨后迅速擴容;另一方面,來自同業的競爭惡性循環,讓人欲罷不能。之前有消息稱年后大行會限制新基金發行數量,業內人士預測,小基金公司的發展更加難言樂觀。
天治債基首募2.2億
監管層放寬新基金審批通道曾令一些小型基金公司看到“彎道超車”的曙光。但由于市場連續不景氣,僅一些渠道優勢明顯的大中型基金公司得到最多好處,天治基金已經成為今年中小基金公司生態的一個縮影。
昨日(12月29日)天治基金公告稱,天治穩定收益債券型證券投資基金12月28日合同生效,首募規模僅2.2億元。勉強越過“生存線”。在交出這一份成績單之前,該基金經歷了連續三次,長達兩個半月的募集期。
根據公告內容,該基金有效募集戶數僅2352戶,平均單戶募集份額近10萬元,有機構資金“解困”的跡象。
由于該基金最初安排的發行期為10月12日至11月11日,正值債券型基金發行熱潮,北京某基金研究員認為,同期同類基金發行數量太多,作為一家小基金公司的產品,受到渠道和投資者的照顧和關注自然會更少。
該基金發行公告顯示,最初支持該基金發行的銀行僅中信、建行、交行、民生銀行和北京銀行5家,在后來增加代銷機構,工商銀行和農業銀行才被補入,而當時工農中建幾大行多有托管產品發行,天治穩定收益遭冷遇也就在情理之中。
小基金公司生態尷尬
天治基金首募遇困,引發業內最多思考的,仍是目前小型基金公司的生存困境。昨日北京某資深基金人士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很多基金首募規模中含有水分,難以反映目前基金發行的真正情況,天治基金的案例將小基金公司募集難推向了明面。
實際上遭遇募集難的并不僅僅是小型基金公司。Wind數據顯示,今年募集規模在2億~3億份的基金超過10只,其中博時、南方、鵬華、富國和海富通等中大型基金公司。
“只是小基金公司面臨的問題嚴峻得多,由于缺乏品牌支持,渠道資源有限,找幫忙資金的能力也不如大中型基金公司。”上述人士指出。
據透露,目前游動于行業內的幫忙資金承諾收益率按照1%~3%甚至更高計提,中小基金公司本身盈利水平有限,“原本瀕臨甚至虧損的發行工作,對這一比率的支付也就更難。”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渠道獲悉,某大型銀行正在考慮年后限制上柜的基金發行數量,如果這一政策得以實施并擴散,對小型基金公司造成的壓力更大,“渠道甄選基金一定會考慮公司品牌,變相的尾隨傭金也會水漲船高,小型基金公司的經營優勢微乎其微。”
超發基金引行業激辯
在小型基金公司營銷過程中,“黑馬基金”和“黑馬基金經理”成為能否異軍突起的決定性因素。憑借某只基金業績優異,帶動整個小型基金公司規模效應的案例不少。
然而小型基金公司面臨的投研能力有限、人才流失等問題,令這一想法難以真正落實。一些小基金公司劍走偏鋒,在營銷上頻頻宣傳季度甚至月度等短期業績。
北京某基金公司市場部高管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基金公司賣力發行,還是因為增加旗下產品線規模后,牛市一旦來臨,擁有完善產品線的基金公司自然在擴容上更為便利。
由于大家比拼發行數量,場內袖珍基金頻生,不僅攤薄了基金的平均規模,還攤薄了基金公司的投研實力。上述資深基金人士指出,“今年一拖多和基金經理助理頻繁上位,就是導致的一個直接的結果。”
新基金火爆成立,仍然難以遏制基金行業的整體縮水。在今年基金公司的總結會上,能夠保證去年規模不下滑的基金公司已經鳳毛麟角。以北京某中型基金公司為例,該基金年內發行超過5只新基金,但總體規模與去年相比仍難難言增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