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1-12-09 08:33:39
對于熟悉股票市場的人來說,“跌停”是個嚇人的字眼,何況是連續7個“跌停”。這一罕見的現象最近發生在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上,可嚇壞了長期看漲人民幣的人。但是如果看看這7個交易日中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提起來的心完全可以放下,從11月30日的1美元對6.3482元人民幣,到昨日的1美元對6.3319元人民幣,人民幣匯率仍然是在升值。
即期市場風吹浪打,中間價格閑庭信步,出現這種反差主要是因為人民幣匯率的定價機制。人民幣匯率即期市場的交易規則是,各參與方以外匯交易中心公布的匯率中間價為基準,交易價格上下浮動有一定區間,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浮動區間為上下0.5%,升值和貶值的幅度實際上取決于中間價的波動,即便是日間交易頻繁觸及上下限,也不一定能影響次日的中間價。
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為例,從11月30日至昨日,中間價全部保持在6.33附近,并沒有受到日間交易頻繁觸及跌停位置的影響。由于中間價保持穩定,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實際水平也沒有發生多大變化。如果說上串下跳的即期市場價格像是孫大圣,那么巋然不動的匯率中間價便是那如來佛,無論怎么折騰,人民幣匯率水平還是逃不出中間價的手掌心。
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又是如何得來的呢?根據央行的解釋,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的形成方式為,外匯交易中心于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開盤前向外匯市場做市商詢價,并將全部做市商報價作為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的計算樣本,去掉最高和最低報價后,將剩余做市商報價加權平均,得到當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權重由交易中心根據報價方在銀行間外匯市場的交易量及報價情況等指標綜合確定。
由此可見,貨幣當局對于匯率中間價擁有較大影響力。在貶值預期之下要保持匯率的穩定,需要在市場當中賣出外匯,買入人民幣,這一操作的結果是外匯占款和外匯儲備的雙雙減少,公開數據已經證實了這一變化。據央行此前公布的“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數據,今年10月份以人民幣計價的外匯資產減少了800多億元,說明央行在凈賣出外匯。
中國央行擁有巨額外匯儲備,足夠應對更多個“跌停”,問題的關鍵是貶值的壓力是短期現象還是長期趨勢,或者說目前的人民幣匯率水平離均衡價格還有多遠。一般認為,判斷一國匯率是否均衡的核心指標是該國的經常賬戶是否平衡,以此作為標準,可以說目前人民幣匯率已經接近均衡水平。國內外目前已有共識,今年中國經常賬戶順差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將回落至3%左右,低于國際標準。
即便匯率水平處于均衡位置,也不代表市場上不會有波動,近期人民幣匯率出現的貶值預期,可以看作是諸多因素影響下的市場行為。打破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對于中國央行拓展政策操作空間,緩解國際上的政治壓力,都是有好處的,也符合中國政府“保持匯率彈性”的政策目標。
一些國家指責中國政府人為壓低匯率水平,以此謀取競爭優勢,此次人民幣匯率貶值預期給予了有力回擊。不過,長期看,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仍將超過歐美日等主要經濟體,人民幣長期緩慢升值符合經濟規律。現在要做的是讓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更加完善,在國際收支經常賬戶恢復平衡,人民幣出現貶值預期的有利條件下,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又迎來了一個時間窗口。
在一些業內專家看來,當前是繼續推進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最佳時期,如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余永定近期撰文建議,應利用當前外匯市場供求趨于平衡的機會,確立一套明確的、貫徹人民幣匯率改革目標的人民幣匯率浮動規則。人民幣匯率浮動規則中應該考慮三個中間目標:經常項目余額/GDP占比目標、外匯占款目標和有效匯率目標。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