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01 01:26:50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許鳳婷
每經記者 許鳳婷
近日,四川新力光源有限公司的LED路燈系列產品獲得由權威認證機構SGS頒發的CE-RoHS2.0符合性證明。據了解,這也是自今年7月1日歐盟頒布新規之后,國內首家企業獲此認證。
新力光源董事長張明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相當于率先獲得LED照明產品在歐盟市場的“準入證”,將為公司帶來每年數百萬乃至上千萬歐元的收入。
創業16年,前后經過三次轉型,張明憑借手中掌握的核心技術,讓四川制造的LED燈照進了廣闊的海外市場,也照亮了本土品牌的創業之路。
無名小將殺入巨頭后院
為新力光源頒發CE-RoHS2.0認證的權威機構SGS科技電子產品部副總監李信柱介紹,目前已接到數十家國內企業CE-RoHS2.0的認證申請,其中不乏沿海許多有出口經驗的電子制造企業,但來自四川的新力光源此次超越沿海的同行,他并不意外。
據了解,RoHS2.0即歐盟 《在電子電氣設備中限制使用某些特定有害物質指令》,該指令于2011年7月1日正式公布,并于7月21日正式生效,于2013年1月3日正式施行。屆時,所有出口到歐盟各成員國的產品都必須滿足RoHS2.0的要求。
“此前的RoHS主要對產品的安全性和電磁兼容性作出規定,而新規則增加了對化學有害物質的含量要求。”李信柱認為,要達到歐盟新規的要求,不僅對制造企業的技術提出了要求,而且要求企業對供應商進行嚴格控制。
“沿海同行在過去跑得快,但是‘兩頭在外’的模式讓它們目前面臨生存挑戰,創新乏力;而新力是為發展而奮斗,厚積薄發,在中國制造2.0的時代反而可以實現彎道超車。”新力光源公司相關負責人向記者透露,該公司目前共有14款產品通過了上述認證。據了解,截至目前,新力光源2011年的銷售額達到3億元人民幣左右,目前的收入主要來自國內,該公司計劃未來出口產品將占到總收入50%左右。
“我們終于闖進了飛利浦、歐司朗這些國際大牌的‘后院’。”張明說。
拋棄“金飯碗”創業
從成都市區驅車向西北部行駛,經過高新西區的西芯大道。在這條雙向八車道快速路兩旁,坐落著英特爾封測工廠、電子科大這樣的知名企業和機構,也“潛伏”著許多明日之星。新力光源就是其中之一。
2007年1月1日,這家公司在高新西區的園區正式開業,4年時間,其年收入從2000萬元做到了2.5億元,規模從原來的數十人發展到600多人。
時光回到上世紀80年代末,從吉林大學畢業的張明回到四川自貢,供職于農業銀行信息科。
1994年,在席卷全國的下崗大潮中,國內掀起一波創業高峰。手捧“金飯碗”的張明按捺不住,1995年春節過后,他加入“下海”大軍。懷揣著自己的積蓄及借來的資金共23000元,張明來到成都開始創業。
第一次轉型:漸露頭角
張明依然清楚記得第一次注冊公司的日期:3月5日。公司業務十分單一——代理戴爾電腦。由于付不起電腦城的柜臺租金,張明就在附近一家賓館租了一間不足30平方米的房間辦公,一年以后,才搬進當時已初享名氣的磨子橋電腦城。
1997年,他的公司已成為戴爾電腦在西南地區的最大代理商。后來,英特爾、戴爾這兩家國際巨頭先后宣布在成都設立工廠,張明卻義無反顧地離開了IT行業。張明告訴記者,是1997年經歷的一次“險情”,讓他萌生退意。彼時,張明的公司拿下了公司成立以來最大的一個大訂單,總值1500萬元,這足以改變這家公司在市場中的地位。然而,到了交付日期,他的供貨商卻遲遲不發貨,后來得知,上游供貨商將其所訂產品發給了另一家代理商。
這個風波讓張明猛然醒悟:代理商業務做得再大,終究是“為他人作嫁衣裳”,沒有核心技術和自己的品牌,企業只能受制于人,更別提持續的發展。
第二年,張明重新注冊了一家公司,打出了“新力集團”的旗號。他開始在電腦代理之外,拓展其他新的實業。
第二次轉型:做減法砍掉賺錢業務
“看見什么賺錢就想做什么。”張明告訴記者。1998年前后,新力集團陷入了一種“多元化沖動”,投資過綠化,甚至開采過花崗巖,加工過領帶。偶然的機會,張明了解到稀土發光的技術,并深深為此著迷。
“即便沒有電,也可以為世界帶來光明。”張明這樣描述稀土技術的前景。稀土是生產電子、激光、通訊、超導材料等高科技的產品的原料,而且我國在稀土應用方面的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在中國的稀土礦中,四川稀土礦礦粒粗大,組分單一,有害雜質少,易冶煉,所需工藝流程短,對資金需求相對不大。
進軍多元化一年之后,張明算了一筆賬:自己比以前更忙,但是賺的錢還不如原來只做電腦一項業務的時候多。由于多線同時作戰,投資分散,2000年,公司一度陷入財務困境。“頭腦冷靜下來之后,決定做減法。”張明毅然砍掉了還在賺錢的多個項目,卻把當時未成氣候的稀土業務留了下來。
1998年,新力集團自主研發出了稀土長余輝熒光粉,并在次年利用相應技術做出了逃生標識、發光工藝品等產品。但是張明坦言,稀土發光的技術一直是“養在深閨人未識”,新力當時的稀土業務只能“賺些小錢”。直到2003年,新力成功中標深圳地鐵導向標識系統,才帶來轉機。這也是全球第一次如此大規模地在地鐵工程上應用稀土蓄光發光材料 (100%節電),同時也是中國第一次將稀土蓄光發光材料這一高新基礎材料應用于地鐵工程,這次中標被業界人士譽為“中國第一標”。
第三次轉型:出擊LED
中標深圳地鐵不僅為新力帶來了大單,在交付項目過程中,張明又發現了另一個商機。
當時,深圳地鐵的項目中包含了一部分“站外路引”標識,在項目交付前,客戶要求把這部分光源改為用LED照明。當時新力公司在國內無法覓得符合要求的產品,不得已以高價向海外照明廠商采購了一批產品。這讓張明看到了一個市場空白:出于節能的考慮,LED照明光源的需求將越來越大,市場上能提供相關產品的只有少數國外廠商,且價格居高不下。
雖然之前承受過多元化之痛,好不容易才下定決心聚焦稀土業務,但這一次,張明認為情況有所不同:LED照明和稀土發光同屬一個領域,而且都是符合未來節能產品的趨勢。
說干就干。2003年,新力光源研發出一種太陽能LED照明產品。進軍新領域之后,新力集團也正式更名為新力光源。2008年,新力成功完成了北京奧運會 (殘奧會)21個場館導向標識項目;2010年,新力光源為世博會定制的2732個LED全彩點光源和投光燈連續184個夜晚閃耀,順利完成“光明使命”。
此外,獲得通往歐盟市場的“準入證”還將幫助新力光源叩開其他海外市場的大門。11月中旬,就在記者對新力光源采訪時,張明接到了來自巴西里約熱內盧的問候,邀請新力光源參加2016年奧運會場館的招標。
創業觀察
在“折騰”中遇見大趨勢
創業16年,三次轉型,新力光源目前已經找到了可以持續為之奮斗的方向——節能照明。“節能”在眼下已經成為最流行的詞匯之一,然而,能在10年前就看到這個市場,并敢于扎根進去堅持到底,需要很大勇氣以及前瞻的眼光。
張明說自己是愛“折騰”的人。第一次轉型,從做電腦代理商轉為做實業,是他最艱難的一次“折騰”,不僅面臨著資金的壓力,而且對心理承受能力也是很大的考驗。但是張明認為,這樣的“折騰”很值得,因為,對創業者而言,嘗試過失敗,才能知道哪些方向是值得繼續前進,而不去嘗試則無法找到準確的落腳點。
當然,張明的四處嘗試并非“瞎折騰”。程序員出身的他,總是善于學習和思考。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所著的《大趨勢》一書給張明留下深刻印象,書中所闡述的世界將爆發能源危機的預測讓他深信不疑,進而,他抱定這樣的信念:如果能在節能領域掌握核心技術,將不啻于發現一座“金礦”。
作為一名創業“老兵”,張明對后來的創業者的建議是:目光必須超前,聚焦優勢市場,選擇合適的土壤。他就十分慶幸,在決定走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之路時,選擇了成都高新區這片“創業樂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