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18 01:40:58
銀監會確實已叫停發行一個月及其以下期限的理財產品。
每經記者 裴文斐 李靜瑕發自上海 北京
最新消息稱,銀監會召開閉門會議,要求銀行原則上暫停發行1個月內期限的理財產品。昨日,某銀行理財業務人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證實,銀監會確實已叫停發行一個月及其以下期限的理財產品。
不過,民生銀行零售銀行部、財富管理中心總經理崔利竹昨日在一個會議間隙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監管并沒有明確說,銀行不能夠發一個月以內的理財產品,而是阻止銀行在月末或者季末等重點時間點,發行幾天期限有較高收益率的產品。
某國有大行客戶經理向記者透露,他所在的支行只完成了80%的存款指標,在新規下,要在剩余的一個多月內完成20%已是奢望。
規范銀行“沖時點”理財市場
按照慣例,12月份銀行體系流動性會較為緊張,銀行為了使年報數據好看,往往會通過一些“特殊手段”粉飾報表。近年來,銀行依賴短期理財產品“突擊攬存”,完成存款指標已成了業內公開的秘密。
“現實來講,對于銀行目前的存款一個原則,因為短期的理財產品對銀行都會形成存款沉淀,所以這樣的政策對銀行確實是有影響的。”崔利竹在接受記者提問時表示,銀監會上述政策,對銀行的吸存會有一定的影響。
在中信銀行總行私人銀行中心產品與服務開發部總經理秦莉看來,規范這種在月末發行較高收益率的超短期理財產品的規范,是有必要的。“不同的機構對于高收益率都有不同的目的。規則的制定,讓所有的銀行都比較公平。”她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今年以來,銀監會屢次對銀行發行超短期理財產品進行警示。尚福林新任銀監會主席,在首次召開2011年第四次經濟金融形勢通報分析會上,他就強調,嚴格執行存貸款指標日均考核要求,嚴禁通過發行短期理財產品變相高息攬儲、規避監管要求的行為。
招商銀行零售業務總監劉建軍表示,前一段時間超短期理財產品發行太多了,各家銀行之間通過短期高收益的理財產品來爭搶資金,提高自己的存款,從而壓低自己的存貸比。
“這有點像變相的高息,已經有違了理財的本質了。我想(政策的出臺)主要是監管部門防止銀行之間通過這種理財進行惡性的競爭。”劉建軍表示。
中國工商銀行個人金融業務總監李衛平也表示,要求銀行停發超短期理財產品,并不是對銀行和投資者更多地傷害,應該是保護投資人,避免短期的投機化行為。
根據銀率網的最新數據統計,10月份短期理財產品 (投資期限為1~6個月)發行1791款,環比下降13.3%,其中1個月以內產品發行601款,占全部理財產品的比為31.2%,環比下降27.0%。
“監管層要求理財產品要明確成本,要對原來的資產池有一定的清理,會有一定的影響。”崔利竹對記者稱,不是完全的暫停,政策上還是有一定的創新空間,這樣的政策會促進未來的良性的競爭,會促使未來更好地發展。
銀行存款壓力很大
東方證券昨日發布的研究報告稱:雖然3季度人民幣貸款投放了1.51萬億元,但存款增量僅有7668億元。10月份,人民幣存款繼續環比下降2010億元,其中不包括財政存款的一般性存款環比減少6200億元。
該報告稱,3季度上市銀行整體存款近乎零增長,16家上市銀行單季度存款增量只有區區674.17億元,若扣除深發展并表了平安銀行,甚至為-1362.59億元,這在歷史上從未發生過。考慮到當季信貸投放了9082.43億元,情況則更加蹊蹺。
建行某支行客戶經理向記者透露,他所在的支行年初存款指標為150億元,現在只完成了124億元,近20%的指標可能無法完成。
國信證券銀行業分析師邱志承認為,銀行可能把相關存款表外化。“估計目前理財產品所吸引的資金已經達到4萬億元左右,其中大部分為非保本型產品,因此相關存款表外化。”邱志承說道。
東方證券研究報告中認為,主要原因在于不可解釋的存款少增規模在近期顯著加大。
“一般來說,存款的增長主要依賴于財政存款的下降會推動一般性存款增長、貸款投放的直接派生、外匯占款項下的貨幣投放、同業存款與存款的互相轉化以及其他,例如人民幣國際化導致一部分人民幣存款從境內存款的統計口徑中流出,并包括誤差與遺漏,或其他不能解釋項目。”該報告作者金麟告訴記者。
金麟繼續說道:“由于前三項有官方數據可以度量的,同業存款與存款的互相轉化以及其他沒有相關統計披露。我們將后兩者合并,計算當月存款新增量中,不能用財政存款減少、貸款投放以及外匯占款投放所解釋的部分。”
“我們發現,計算出來的結果顯示,今年以來該“無法解釋”項目出現了非常明顯的加速負增長跡象。其中,我們覺得,存款轉化為第三方存管資金無法提供合理的解釋,因為股市的表現有目共睹。”金麟說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
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廣州:020-89660257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