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18 01:40:51
每經記者 萬敏 發自北京 從2008年國內私人銀行發端至今已有四載,各大商業銀行紛紛設立私人銀行部門,各種高端私人金融服務看似百花齊放,然而在熱鬧背后,監管真空及行業規范的缺乏卻一直存在。
私人銀行準入門檻是否應設立嚴格標準?私人銀行投資范圍是否應突破商業銀行的局限?客戶、銀行和第三方金融產品提供商之間的關系如何理順?帶著這些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日前專訪了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教授。
記者:目前國內尚未有針對私人銀行機構進行監管的專門法規,還是主要依據現有的商業銀行監督管理法律體系,這種情況是否會對私人銀行機構在投資方向、風險管理等領域造成影響?合理恰當的監管對促進高端理財行業的發展會有怎樣的促進作用?
郭田勇:確實已經產生了相當程度的制約。同時對第三方理財和PE的監管狀況已經導致了監管套利。
中資銀行私人銀行業務成為各類金融產品的一站式銷售渠道——即“上游的”信托、證券、基金、保險、陽光私募、PE等提供各自領域的產品集成于“下游”的私人銀行平臺。私人銀行具有充分“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多局限于商業銀行傳統的貨幣市場、債券市場和外匯市場相關領域,而具有顯著私人銀行高收益特色的投資產品多須借助信托、證券和PE等“供應商”機構。但這些產品相當部分并非銀行自主研發,銀行體系內不具備獨立的資產管理的資格,也欠缺相應的人才和技術準備。
我認為,由此而導致私人銀行業務的三項羈絆:一是限制了產品創新的范圍和深度,商業銀行私人銀行仍然依賴信托等機構進行跨領域投資;二是私人銀行的特色產品以批量化供應+代理推介為主,私人銀行與產品供應商之間責權利不對等;三是難以形成對超高凈值客戶的定制服務能力——那些社會知名的富豪鮮有成為中資私人銀行客戶的,私人銀行服務依然留有傳統零售銀行業務的色彩。
我認為系統而專業化的監管,一是可以增強投資者信心,增進私人銀行客戶對銀行的信賴;二是嚴格私人銀行業務的內控,防范相關風險;三是推動創新——以私人銀行為樞紐,明確責任歸屬,不論分業監管和混業監管兩種模式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兼顧。
記者:結合國際經驗和國內市場的現實情況來看,您認為包括私人銀行在內的高端理財需要怎樣的監管措施?在金融消費者的權益保護方面,大眾理財市場和高端理財市場有何不同?
郭田勇:關于私人銀行業監管政策,我建議,一是盡快出臺私人銀行管理辦法,明確私人銀行定位;二是全國范圍開放私人銀行業務牌照,統一游戲規則,要求所有銀行均到上海申請牌照并不現實也不科學,同時要允許建立私人銀行專營機構;三是適當放寬經營限制,如允許私人銀行的資產管理后臺在人員、機構、資質都具備的情況下進行自主投資和資產配置——促進私人銀行業務合理創新;四是構建金融隱私制度;五是考慮成立私人銀行子公司。
記者:在私人銀行的行業準入方面,現在包括銀行、信托和第三方理財都在做私人銀行業務,您認為在監管方面是否應該明確標準?在資產管理能力、產品設計能力、硬件設備等方面設置一定的標準?
郭田勇:我認為第三方理財市場目前確實存在比較突出的監管套利。主要的問題是,第三方理財機構的身份認定有法律缺陷,非金融機構的身份導致金融監管部門對其鞭長莫及——配套的監管手段和風險控制機制都不具備;二是真正的財富管理人員和能力匱乏——無從業標準、主要為信托產品和PE的銷售;三是盈利模式所決定的“銷售至上”的文化包含著較大風險;四是部分第三方理財機構已介入了PE和信托產品設計,不再滿足于產品銷售者的角色,風險隱患突出且存在著與信托、PE、民間借貸交叉感染的可能。
記者:銀行系統的私人銀行機構,受制于商業銀行的限制,在投資中往往需要借助信托、基金的介入,未來是否應放開對私人銀行業務范圍的限制,在更多的投資領域允許銀行的私人銀行業務介入?
郭田勇:可以考慮允許私人銀行的資產管理后臺部門在人員、機構、資質都具備監管要求的情況下進行自主投資和資產配置,可以不授予其信托牌照,但授予其資產管理牌照。
記者:隨著金融“脫媒”的演進壯大,對銀行資本要求的提高,中間業務將成為各銀行競爭力的集中體現,私人銀行的眾多業務都能為中間業務作出貢獻,為銀行節約資本,增強客戶黏度。您認為未來私人銀行業務在銀行整體業績中的占比將能達到怎樣的高度?在我國商業銀行的市場化進程中起到多大的作用?
郭田勇:我認為,加快私人銀行業務發展符合國內銀行的總體戰略和發展規劃,有利于依托銀行的投融資中介優勢、拓展戰略性中間業務收入。業務收入來源和資產分布的多元化,是商業銀行長久穩健經營和利潤持續增長的關鍵。從幾家大型的歐美銀行集團情況來看,私人銀行盈利占比10%左右甚至更高(如UBS)。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
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廣州:020-89660257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