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11 01:36:22
 各類基金投資讀本常以復讀機般的方式說:投資指數基金就是投資指數,因此選擇一個合適的指數是關鍵。但是當投資者準備選擇一只指數基金時,卻發現選擇合適的指數并不關鍵,例如叫滬深300的指數基金就有20多只。結果,選擇指數基金的關鍵落回到選擇公司上。因為理論上來講,跟蹤同樣一只指數的被動型基金,它們的收益率不會相差太多的,選擇指數基金就變成了選擇一家熟悉的公司而已。
        
        各類基金投資讀本常以復讀機般的方式說:投資指數基金就是投資指數,因此選擇一個合適的指數是關鍵。但是當投資者準備選擇一只指數基金時,卻發現選擇合適的指數并不關鍵,例如叫滬深300的指數基金就有20多只。結果,選擇指數基金的關鍵落回到選擇公司上。因為理論上來講,跟蹤同樣一只指數的被動型基金,它們的收益率不會相差太多的,選擇指數基金就變成了選擇一家熟悉的公司而已。但持有時間長了,投資者會發現,不同家冠名的同樣類型的指數基金情況并不一樣。仍以滬深300基金來說,今年以來跑贏300指數幅度最多的為富國300。出現這種情況的部分原因是,有些指數基金采用了指數增強的策略。
所謂指數增強,就是在指數化投資策略的框架內,部分使用積極投資策略來達到超越目標指數的表現。目前常見的的做法是:用比如20%的資產做傳統的股票配置,力求以主動選擇超越指數表現;或者基金股票資產規模的80%擇自成分股并控制跟蹤誤差。
目前市場上共有指數型基金132只,規模達3400多億,其中的增強型產品大都以第一種方法為主。由于不同公司投研能力和方法的不同,指數增強產品的收益率自然良莠不齊。如果主動投資部分的預測方向錯誤,則會造成整體弱于指數表現;如果用于增強的比例小了,則可能達不到增強的效果;如果增強的比例大了,則指數基金的本質就可能變味了。
而基金操作時有交易手續費,還有管理費、托管費等等,如果不做一點增強,費率因素必然導致指數基金收益低于目標指數。基金經理李笑薇就講過,其指數增強產品使用了上述第二種方法,其中節約交易成本等確定性的損失非常重要,為此其團隊要專門花精力為交易成本做一個模型,通過持續的監測和調整來控制交易費用,而7.38%的超額收益除了自下而上的選股,就是通過風險控制和費用節約來取得的。
因此對投資者來講,在選擇公司之前,還可以選擇產品,只是這個選擇變為了挑選指數基金是否增強,以及通過歷史業績來判別產品增強的有效性。
周婷婷 整理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