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31 01:47:49
正當輿論擔心甚至斷言,歐洲銀行業或因資本和信心缺失,而成為歐洲債務危機的首個投資者 “棄兒”時,種種細節卻在暗示,歐洲政府或將力挽狂瀾,把此次主權債務危機的救助方向轉向銀行業。
8月28日,就在IMF總裁拉加德(ChristineLagarde)剛剛發出歐洲銀行業 “急需資本重組”警告的第二天,希臘第二大銀行“EFG歐洲銀行”和第三大銀行“阿爾法銀行”隨即拋出重大利好,宣布以股權交換方式進行合并。
而此前一周,歐洲媒體還紛紛聚焦于領導人正考慮的一項防止歐洲信貸危機的“根本性計劃”,其中就包括支持一些銀行發行的債務。
“雖然單憑一兩個事實說明不了什么,但如果把這一切都聯系起來看,你會發現,這很像是一次不良資產救助計劃(TARP),即擁有相對健康銀行的歐洲政府可能會向銀行注入新的資本,而承受極大壓力的銀行在債務問題上也可能會得到支持。”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評論指出。
銀行聯姻只是個開始希臘第二大銀行EFG歐洲銀行和第三大銀行阿爾法銀行公布交易細節后,8月30日當天,恢復交易的兩家銀行的股價就大幅上漲了約30%,希臘綜合股指的漲幅也一度超過15%。受此影響,歐洲市場早盤主要股指亦受提振,全線大漲。德國、法國及愛爾蘭等股市漲幅超過1%;意大利、西班牙及俄羅斯等股市漲幅超過2%。
據《金融時報》報道,希臘央行總裁和財政部長韋尼澤洛斯(EvangelosVenizelos)對交易表示歡迎,并發表聲明稱,“這項創造性的交易表明,今日的危機有可能帶來結構性改革的機會,從而推動金融行業和實體經濟兩方面發展。”
事實上,在諸多分析人士看來,兩家巨頭銀行的聯姻顯然不是一蹴而就。24日,希臘財政部剛剛發布聲明稱,政府內閣已批準一項關于成立“問題銀行”的方案,該方案將允許財政部接管并拆分希臘國有銀行,并成立過渡性金融機構,由政府直接管理銀行“問題資產”。
雖然該聲明并未公布具體細節,但據道瓊斯通訊社報道,通過該方案,希臘將與德國、荷蘭、英國和愛爾蘭等一樣,成立專門處理銀行壞賬的機構,接受并處理資產存在問題以致無法進行出售的國有銀行資產。“該方案未來可能也會適用于那些當前接受政府資助的私有銀行。”有希臘政府官員透露。
對于連續第三年遭受經濟衰退的希臘而言,銀行業一直遭受著存款外流,主權債務降級,以及貸款減值準備上升等多重打擊。外界也一直敦促其走“結盟之路”,以期重新進入銀行間融資市場。
根據國外市場分析人士預計,受流動性緊張狀況加劇,以及擔憂私募股權基金貝萊德(BlackRock)對其貸款進行全面審計后發現需要計提更高準備金的影響,希臘銀行股如果一旦承壓下挫,補充資本金的需求將迫使希臘銀行業向金融穩定基金(FSF)求援,而后者是希臘國家資本支持的安全網。
歐洲政府轉向救助銀行業一邊是拉加德呼吁對歐洲銀行業進行“緊急”資本重組,以便這些銀行足以應對因為希臘等國債券貶值和經濟放緩所引發的潛在損失。另一邊,恰逢歐盟(EU)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巡視員開始訪問希臘,以核查希臘的表現是否符合國際社會設定的援助條件之時,該地兩家巨頭銀行宣布并購。
CNBC在報道中指出,種種跡象有可能透露,歐洲金融部門正在考慮直接救助這些銀行。“這顯示出近來對深陷主權債務危機國家的救助開始有所轉變了,轉而對持有大量主權債務的銀行進行救助。如果像意大利這樣規模的國家發生違約,將會拖垮很多家銀行。”
事實上,當前歐洲銀行業確實存在令人擔憂的風險。市場人士分析認為,概括起來主要集中在三方面:首先,許多德國和法國銀行都持有大量歐元區成員國國債,而歐債風險的上升,將令其手中的歐債價值受到負面影響;其次,在歐洲銀行間彌漫的不信任情緒或令歐洲銀行的融資能力遭到市場更大的懷疑,這也進一步凸顯出歐洲銀行業潛在的信心缺失風險;此外,令投資者擔憂的是,隨著越來越多的歐元區國家不得不實施嚴格的緊縮政策,歐元區銀行盈利的前景必然受到威脅。
對于如何緩解歐洲銀行業的上述風險,拉加德在周末的講話給出了自己的方法。她認為,隨著歐洲銀行無法從私人領域獲得資金,它們將不得不以政府注入額外援助資金來“續命”。而一個解決之策就是,利用歐元區4400億歐元的救助基金,幫助這些銀行補充資本金,這將能夠減輕那些已負擔沉重的歐債危機國家銀行業所承受的壓力。
現在,希臘兩大巨頭銀行的聯姻似乎正“巧合”般地印證著拉加德上述的建議。
對此,路透社在報道中評論稱:“希臘兩銀行的合并幫助穩固了地區中那些搖搖欲墜的銀行,也降低了這段時期長久困擾著全球金融體制且本可能再次惡化歐債危機的風險指數。此外,外資的進入也是投資者對區域經濟信心的反應。”
KeyPrivateBank機構首席市場策略師BruceMcCain同樣認為,轉向對希臘銀行的救助至少表明了,原本被看作為“拖累”的希臘經濟可能并未像預期般糟糕。
不過,對于歐洲政府或從主權債務的救助轉向銀行業的做法,CNBC還補充道:“這樣的做法在拯救了銀行的同時,放任了經濟弱勢國家的違約,受傷害最大的就是那些沒有收到救助的主權債務持有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