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15 02:12:21
劉真云是廣州東升有機種植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升公司)的廠長。他所在的公司位于廣州從化市呂田鎮的一個寧靜小村里。3月2日,廣州市海珠區的一家超市,劉真云的荷蘭豆標價為28元/公斤,在同期的廣州市場上,普通荷蘭豆平均售價為7元/公斤,前者比后者售價高出了4倍。
“有機蔬菜的種植成本比普通蔬菜高1~2倍。”劉真云透露。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南方蔬菜生理研究中心主任陳日遠告訴記者,有機蔬菜在中間環節和終端環節又分別進行了1~2倍的提價。記者了解到,有機蔬菜在進入各類超市后,還要背負上架費、管理費成本。最終,有機食品價格從1~2倍推高到了5~10倍,甚至更高。
與此同時,一些蔬菜生產基地宣稱用牛奶對蔬菜進行澆灌。“這純粹是瞎扯,就是個噱頭,植物根本吸收不了動物性脂肪。”中國有機農業產業發展聯盟主席杜相革如此表示。
此外,國內近30家有機產品認證機構的質量參差不齊,網絡上聲稱交多少錢就能夠 “包認證”的機構隨處可見。在中間環節,也有可能出現有機蔬菜被冒充的情況。一方面售價居高不下,銷量上不去,為了保持利潤,只好繼續提高價格,惡性循環。
“我們從2003年一直到現在都沒有獲得穩定的利潤。”東升公司董事長歐景泰嘆了口氣,有機農場的基礎建設大概投入了1500萬元,每年的人工費等支出在500萬元左右,但是農場一年的銷售額只有600萬~800萬元。
陳日遠指出,要加強對各個環節的監管。“生產要按照認證標準來做。在包裝過程中,要杜絕以次充好,銷售商也要對貨源嚴格把關。”他特別強調,政府應當在這一系列監管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每經記者李嬌鳳對此文亦有貢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