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0-12-31 03:14:00
國儲稻谷拍賣成交率連續5周下降,國儲玉米拍賣成交率5周內從36.66%減至1.12%,國儲、地儲大豆拍賣7次僅1次有成交……近一個多月來,多種儲備糧競價銷售都不約而同出現“越拍越冷清”的現象。
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成交率漸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大豆拍賣底價較高等個別因素,收購市場上糧食價格整體趨于穩定、通過前期的收購和拍賣企業庫存已得到補充、拍賣規則日趨嚴格等是主要原因。
糧食拋儲成交率連降
來自國家糧油交易中心的數據顯示,最近一個多月以來,玉米、稻谷、大豆等多種儲備糧拍賣的成交率連續下跌,甚至接近或持續零成交。
交易數據表明,國家臨儲(含最低收購價)稻谷的拍賣成交率,已經連續5周下降,從11月18日的45.39%降到12月23日的6.1%。
國家臨儲(含中央儲備)玉米的成交率,也從11月16日的36.66%,逐步遞減至12月28日的1.12%,其中,12月21日1580元/噸的成交均價創下年內最低。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粗略統計,12月份玉米拍賣對市場的實際供應量不足80萬噸,相對于國內1000多萬噸的月度消費量而言,占比極小。
大豆的成交狀況更為冷清。自12月3日以來,國家糧油交易中心總共進行了3次國家臨儲大豆拍賣,都以流拍告終。黑龍江省也在12月份先后進行了4次地方儲備大豆拍賣,僅首次拍賣有22.34%的成交率,其他3次均無成交量。
小麥的拍賣分為兩撥,在安徽糧食批發交易市場,從11月24日~12月22日,拍賣率基本穩定在20%以上,但12月29日的成交率僅為14.85%,比前一周驟降近10個百分點;在河南省糧食交易物流市場,拍賣率已從12月1日的12.13%降至12月29日的0.97%。
糧價趨穩是主因之一
除了大豆流拍是由于拍賣價格無優勢、儲備豆質量不盡如人意等個別因素,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收購市場上糧食價格平穩趨弱,是拍賣成交率下降的主因之一。
由中儲糧下屬中華糧網發布的“全國原糧收購價格指數”顯示,從10月28日到11月25日,幾乎所有糧食品種的收購價格都曾出現較為明顯的上漲,但從11月25日到12月23日,小麥、玉米、大豆的收購價格開始回落,稻谷類的收購價格雖小幅攀升,但12月整體漲速也明顯較11月放緩。
中華糧網稻米分析師鄒伶艷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此前國家調控的壓力下,稻米市場整體止漲,局部趨弱整理。由于臨近元旦和春節,稻米需求轉好,加上原糧水分降低,近幾日行情才稍有回升。
“前期的拍賣和收購使得企業庫存得到補充,企業對拍賣糧的采購積極性自然降低。”中華糧網玉米分析師郭春愛說。
拍賣成交率降低的另一個主要因素是拍賣規則的修改。“拍賣細則越改越嚴,12月底國家發布了臨儲糧食(移庫玉米)競買企業審核通過的飼料、養殖企業匯總名單,有不少原來能參加競拍的企業被排除在外。”郭春愛說。
鄒伶艷分析,由于國庫較充足,且稻谷新糧上市以來屬于透支性上漲,預計春節之后繼續上漲的空間有限。
| 【稿件聲明】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如需轉載或了解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錄官網://www.jzqfr.cn |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