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0-10-27 03:08:08
私人銀行,是銀行服務的一種,專門面向高凈值富有人群,為其提供個人財產投資與管理。該業務由于利潤率較高且在中國發展較晚,已成各大銀行的“兵家必爭之地”。本報今日將為您奉獻關于私人銀行的專題 ,讓您對這一具有高度私密性的銀行業務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房價上漲和金融資產泡沫化的過程中,中國財富人群每年正以2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長。面對不斷累積的財富人群,如何看待國內私人銀行市場的商機,現有的服務理念、服務方式面臨哪些轉型,金融危機后高端理財市場的產品將迎來哪些創新?《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就此專訪了東亞銀行私人銀行總經理牟慧玲,請她就此一一解答。
中國有望成為全球第二大私人銀行市場
NBD:您怎樣理解和定義私人銀行所服務的高凈值客戶群?如何看待中國內地私人銀行市場的潛力?
牟慧玲:私人銀行現在已經不是一個新的概念,業內對財富人群的定義也漸趨清晰,東亞銀行和國內大多數運營私人銀行的機構一樣,量化的門檻是100萬美金。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100萬美金指的是可投資資產,譬如很多私人銀行的潛在客戶身家過億,不過85%以上的財產都放在房產上,可投資資產主要針對現金、存款,而不是房產。
從服務的群體看,我們服務的客戶目前集中在民營企業家,受益于股權激勵機制的國企、上市公司高管,以及從事中間服務的專業人士,如律師、會計師等。
公開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內地的高凈值客戶規模僅次于美國和日本,是全球第三大市場,增長速度更是全球第一,保守估計年增速在20%以上,5年內有望趕超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日本、美國等成熟市場,中國內地雖然有潛在規模和增長速度,但還是一塊有待開發的“處女地”,需要完整的金融服務鏈對潛在客戶進行長時間的培育,使客戶了解這個市場的游戲規則,對產品的期望值更趨于理性。
專屬定制服務為客戶提供更高收益
NBD:有觀點認為,高凈值客戶在選擇私人銀行時更看重一種獨一無二的優越感,對產品的收益并不那么看重,您是否認同這種觀點?金融危機后,高端理財客戶的心態發生了哪些變化,東亞銀行就此提供了哪些有特色的產品?
牟慧玲:不認同。在從業過程中我的感受恰恰相反,中國的私人銀行客戶秉持的是產品為導向、貨比三家的心態,產品服務的貴族化并不是客人的最大訴求。
金融危機后客戶的投資行為相對保守,固定收益類產品受到廣泛親睞。就東亞銀行來講,我們一直在動用全球資源為客戶提供服務,根據客戶的要求及時地度身定制各種產品,其中下單時間、期限、保本或不保本、掛靠海外的標的物等都可以按照客戶要求進行調整。
譬如客戶對市場走勢的判斷有獨特的見解,看好石油、看跌美國股市,或者看好黃金價格震蕩,我們都可以就此設計出一款專屬的產品,對該產品的銷售也是建立在客戶理解產品、得到充分授權的基礎上。
再比如我們的常規服務項目移民,東亞銀行也致力于為客戶提供特定解決方案,對一些有資金實力的客戶如果有移民需求,銀行可以通過貸款方式解決,使客戶有資金周轉,而不用把貸款放在某指定賬戶滿5年。
針對我國一些企業家的海外投資需求,東亞銀行也通過與產業基金、PE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創新性地引入信托平臺,為客戶尋找潛在的投資機會,參與到投資海外礦山等普通投資者難以觸及的機遇中。
資源有機整合決定競爭力
NBD:目前我們還關注到一個現象,商業銀行服務長期流于形式,即所謂的“咖啡香一點、沙發軟一點、笑容甜一點”,商業銀行自身管理能力、理財能力無法滿足并不能完全滿足多元化的高端客戶理財需求,再加上政策限制,導致高端客戶資源長期被閑置的尷尬局面。您認為私人銀行的服務應該和哪些機構積極對接,以更好地滿足客戶的需求?
牟慧玲:網點的貴族化只是中國私人銀行在初創階段對市場的引導,是私人銀行初級階段必經的過程。
現在國內私人銀行正在步出這一階段,從流于形式的服務向實質性的階段進行深化,致力于向客戶提供真正有差異化的產品投資方案。
私人銀行為了給客戶提供創新產品,多個機構的參與不可或缺。東亞銀行目前在積極尋找戰略合作伙伴,和保險、銀行、信托、投行、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對接。
例如高端客戶有移民需求,如果客戶傾向于拿公司股權評估資產,我們會協助尋找會計律師事務所出具相應報告;針對社會普遍關注的富二代的教育問題,我們也提供了多種培訓方案,并且在資源和活動方面給予傾斜。
總的來說,私人銀行對資源的有機整合將最終決定一家私人銀行的競爭力。銀行就是通過無所不在的渠道,進行資源整合為客戶提供最優化的服務。
從現狀看,中國銀行(601988)業嚴格的分業經營制度,使得私人銀行的產品局限于內部的翻新,很難將投行等資源進行整合打包以滿足客戶全方位的需求;嚴格的外匯管制也使產品相比海外市場受到諸多局限。
但是上述局限性并未影響東亞銀行對客戶的承諾和服務,立足國內廣闊的市場,東亞銀行今明兩年都將著重夯實私人銀行客戶基礎,在培育客戶群的同時加強對從業人員的培訓,整合現有的資源做好金融創新。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 【稿件聲明】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如需轉載或了解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錄官網://www.jzqfr.cn |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