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頭條

每經網首頁 > 頭條 > 正文

新興產業“十二五”目標:增加值占GDP達8%

2010-10-19 01:27:16

每經記者  宛霞  發自北京

        昨日(10月18日)閉幕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定調“調結構”將貫穿整個“十二五”。而作為產業結構升級的先頭兵,戰略性新興產業在下一輪經濟上升期中已獲得主動權。

        同在昨日,中國政府網發布《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提出,要抓住機遇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加快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至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將達8%;至2020年,這一比例將力爭提升至15%。

重點包括七大新興產業

        被確定為國民經濟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七大新興產業分別是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

        《決定》提出,要通過掌握一批關鍵核心技術,七大產業要在局部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并建成一批產業鏈完善、創新能力強、特色鮮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從而使得至2020年,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整體創新能力和產業發展水平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按照發展目標,到2015年,我國應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本格局,其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8%左右;到2020年,這一比重應力爭達到15%。

        毫無疑問,新興產業會在“十二五”甚至“十三五”期間,獲得足夠的成長空間與政策資源支持。首都經貿大學博士生導師、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陳及昨日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我國經濟發展特征之一是政府主導產業,一旦目標明確,新興產業將獲得前所未有的實質性的國家政策支持。

        在扶持政策方面,國務院提出,將加快建立有利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行業標準和重要產品技術標準體系,優化市場準入的審批管理程序。

        在引導和鼓勵社會投入方面,提出了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完善稅收支持政策、加快建立財政優惠政策等措施。同時,要發揮政府新興產業創業投資資金的引導作用,擴大政府新興產業創業投資規模,帶動社會資金的投入。

        據悉,目前七大新興行業各自的發展規劃已經全部完成,預計在今年底前會相繼通過國務院審批。

技術問題或成最大障礙

        陳及認為,“2015達到8%”和“2020達到15%”的目標定得并不高,因為發達國家的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大多要達到這個比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部部長馮飛則預計,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工業增加值比重有望達到20%左右。

        上述專家均認為,就目前現狀來說,新興產業不管已發展得是強或若,均面臨著突破產業發展過程中的技術瓶頸問題。

        中信證券此前報告認為目前在科技領域,全國研發投入約占GDP的1.5%;今后5年將擴大到2%~2.5%。根據計算,如果每年經濟增速維持在8%,“十二五”期間科研投入將達4.6萬億元。

        此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曾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課題進行調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課題組認為,技術、體制、創新、產業化應用、組織方式等,可能成為今后制約我國新興產業發展的障礙。此外,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時,要避免地方“爭投資盲目拉項目”,過早出現產業結構趨同和惡性競爭現象。

七大新興產業發展要點

1.節能環保產業

        重點開發推廣高效節能技術裝備及產品;加快資源循環利用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示范;加快建立以先進技術為支撐的廢舊商品回收利用體系。

2.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推動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互聯網核心設備和智能終端的研發及產業化,加快推進三網融合,促進物聯網、云計算的研發和示范應用;著力發展集成電路等核心基礎產業;大力發展數字虛擬等技術。

3.生物產業

        大力發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術藥物等創新藥物大品種;積極推廣綠色農用生物產品;加快海洋生物技術及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

4.高端裝備制造產業

        重點發展以干支線飛機和通用飛機為主的航空裝備;積極推進空間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軌道交通裝備和海洋工程裝備;積極發展智能制造裝備。

5.新能源產業

積極研發新一代核能技術和先進反應堆;開拓多元化的太陽能光伏光熱發電市場;有序推進風電規模化發展;因地制宜開發利用生物質能。

6.新材料產業

        大力發展稀土功能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積極發展高品質特殊鋼等先進結構材料;提升碳纖維等高性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發展水平;開展納米等共性基礎材料研究。

7.新能源汽車產業

        著力突破動力電池、驅動電機和電子控制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推進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推廣應用和產業化;大力推進高能效、低排放節能汽車發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