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0-07-14 08:29:00
6月2日,銀華核心價值優選基金打開申購;
6月28日,華寶興業大盤精選(240011基金吧)基金取消大額申購限制;
昨日(7月13日),銀華和諧(180018基金吧)主題基金取消大額申購業務限制。
當市場已經看慣基金自購聲減弱,限制申購聲漸多的變化時,上月開始三只基金分別低調打開申購的消息,卻將市場上月的震蕩行情,直至近期的反彈行情串聯起來。
三基金陸續打開申購
銀華發布的公告顯示,旗下和諧主題基金于本月15日起取消大額申購的限制,該只基金自今年4月27日起,就已經暫停接受100萬以上的申購及轉換轉入申請,至此已有近三個月。
在此之前,銀華核心價值優選(519001基金吧)基金、華寶興業大盤精選基金均陸續發布了取消大額申購限制的公告。
華寶興業當時認為,隨著A股市場的調整,基金的申購量減少,大額申購及轉換轉入對基金規模的影響明顯減弱,暫時已經沒有限制大額申購及轉換轉入的必要。
今年以來,已有20余只偏股型基金暫停申購或暫停大額申購,尤其是進入5月以來,基金限購之舉愈發密集。有分析人士當時認為,此舉背后或折射出基金依舊看淡大盤藍籌行情。
業內人士表示,基金公司對旗下基金進行暫停申購或打開申購的行為,一般都被市場解讀為,這是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擇時的效果,同時也是基金公司向外傳遞市場觀點的信號。當市場不好,申購資金難以安排時,基金公司就有可能暫停申購。
千億成交量可言多
那么,基金公司選擇在此時打開申購,是不是意味著基金是對市場看好呢?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了京、滬兩地的基金經理。
旗下管理的基金曾出現過暫停申購又打開申購情況的滬上某基金經理告訴記者,基金打開申購主要考慮兩點,“一是覺得重倉股的股價已有充分表現,不會再出現較大異動。二是認為市場不再出現單邊快速上漲,即打開申購后也不至于給原來的基金資產、投資管理造成較大波動,所以就會打開申購。”
“不影響股票資產、股票倉位大幅波動是暫停或打開申購最主要的依據。”北京某基金公司基金經理也向記者表示。
滬指自7月初創下年內新低2319.74點以來,截至昨日的2450.29點,期間最高反彈已近200點。雖說經濟轉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海外市場形勢依然不容樂觀,股市似乎沒有大漲的理由,但經濟降溫又預示著宏觀調控力度可能不會加大,而投資的主要思路仍是圍繞經濟結構轉型。在這樣的背景下,在2500點附近,基金取消大額申購的限制,不知此舉是否和市場有關聯?其背后的用意又是否顯示信心漸暖呢?
說到市場時,管理著一只已打開申購基金的基金經理向記者表示,他對市場的看法偏中性,認為“牛皮市”的概率更大,即股市仍將處于漲漲跌跌的格局。同時,他認為當前市場的風險不大,但機會也不大。
博時新興成長(050009基金吧)基金基金經理劉彥春表示,以樂觀的態度迎接下半年。下半年有利于市場的因素較多,經濟降溫預示著宏觀調控力度可能不會進一步加大。流動性方面,今年季度間信貸投放相對均衡,因此下半年特別是四季度流動性會比往年寬松,總體而言,下半年投資機會好于上半年。
“我還是那個觀點,滬市成交量不上千億還是不能言多,如果成交量上千億,那么行情的活躍性就有保障,至少就可以明確判斷已是階段性底部。”上述北京某基金經理最后表示。
基金開戶數
開戶數創新低 抄底大軍仍在猶豫
中登公司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周基金開戶數為2.99萬戶,比此前一周驟減0.81萬戶,減少幅度超過三成。這是今年以來基金新增開戶數首次低于3萬戶,目前市場投資基金的熱情已經處于較低水平。
數據顯示,上周滬市新增基金開戶數為1.71萬戶,深市新增基金開戶數為1.28萬戶,分別比此前一周減少0.36萬戶和0.45萬戶,滬深兩市開戶數均出現縮水。同時,封基開戶數也開始出現下滑,上周開戶740戶,比起此前一周1917戶出現超過近六成的巨幅驟減。
從近期開戶數快速下降可以看出,目前投資者面對基金投資更為謹慎和猶豫,相比于抄底的沖動,投資者目前還是比較謹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渠道了解到,目前基民對于后市走勢仍然猶豫不決,持繼續觀望態度的投資者不在少數。
數據顯示,基金開戶數對判斷市場頂部與底部的形成有一定參考作用。Wind統計顯示,2007年牛市見頂前和2008年熊市見底前,新增基金開戶數都提前兩個月反映了市場的狂熱和過度低迷。
有分析認為,新進場參與者減少,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局外人”的心態,說明目前市場正處于降溫過程。但什么時候降到合適的“冰點”則需要有足夠的時間來判斷。歷史數據表明二者之間有存在一段時滯,而且目前新增基金開戶數仍比2008年熊市低點時多,投資者可以繼續觀察。
| 【稿件聲明】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如需轉載或了解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錄官網://www.jzqfr.cn |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