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09-11-16 15:18:28
對于上海,虹橋的功能定位一直有點尷尬。和浦東相比,虹橋作為國際機場的功能逐步被取代,蘇州、無錫、常州等地也大力興建區域機場,虹橋的長三角交通樞紐地位得到弱化。從產業發展上看,虹橋板塊又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沒有對接點。
而在2008至2009年這一關鍵年度,上海在全力備戰世博會的同時,緊鑼密鼓地策劃了另一個可能影響更為深遠的區域經濟結構布局,那就是將虹橋綜合交通樞紐與國際貿易中心的城市功能定位巧妙結合,以尋找如浦東開發早期相類似的“國家意志”的支持。
不過,不靠規劃要政策、不依賴土地經濟,大虹橋怎么能夠實實在在發展起來,是目前最值得討論的問題。
鏈接 虹橋商務區規劃布局
一環、兩軸、三核、五區
●一環:指外圍由公共綠地、防護綠地、河流水域等形成的生態綠環。
●兩軸:指東西向空間發展軸和南北向空間發展軸,為這一區域發展的基本構架。
●三核:指由東西向空間發展軸串聯的三個重要功能核心。
1.交通功能核心:由虹橋機場西航站樓、鐵路虹橋站、軌道交通、公交巴士站和地下停車庫等構成的樞紐功能綜合體,是虹橋商務區最重要的功能構成要素和服務長三角的主要動力。
2.商務功能核心:位于交通功能核心西側,主要布局與樞紐功能密切相關、服務輻射長三角的商務辦公、文化、交流功能。
3.機場東片核心:虹橋機場航站樓及周邊商業、商務、行政辦公等形成的片區功能核心,帶動機場東片的改造和更新。
●五區:指按照功能布局形成的核心區、虹橋機場、北片區、南片區、東片區五個不同功能板塊。
⊙記者 于兵兵 ○編輯 王穎
戲臺剛剛搭起,地產商的投資沖動便等不及開唱了。
大虹橋規劃剛一公布,周邊房價應聲上漲10%至20%。商鋪銷售更是一改頹勢,拉動10月中旬上海商業地產成交暴漲近80%。國內外地產大佬紛紛給予關注,希望在大虹橋分得土地一杯羹。
在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經營城市”思路下,大虹橋無疑將成為又一個招商引資的聚寶盆。而簡單地通過規劃要政策的區域發展模式已經落后,上海要根本上解決工業增長乏力,服務業發展瓶頸問題,要做的還有很多。以大虹橋為契機,上海需要擺脫簡單的土地增值依賴,深入研究貿易產業鏈上下游規律,并轉變“崇大崇外”的引資思路,切實服務于內地尤其是中小企業。
上海要保持國際大都會的品質與優勢,而不是輕易被長三角經濟黑馬所“虎視”,轉型已經迫在眉睫。
“大虹橋”地產陡然升值
10月中旬的一天,記者走在松江九亭某條中介一條街上,隨處可以聽到看房人、售房人興致高漲地聊著“大虹橋”。
“我們家經常看到飛機起落,那還不是大虹橋板塊?”位于九亭的中新上海青年城一位投資客對看房人推銷著自己的房源。
“沒辦法,大虹橋概念一出,與這一區域相關的一二手房報價直漲一成。現在很多江浙資本投資在上海樓市。和實體經濟相比,房地產對他們來說是最好的保值增值工具。上海經濟就靠房地產拉動了,房價怎么可能降?這一點,投資人是看得越來越明白了。”中原地產九亭區域的一位經紀人告訴記者。
根據搜孤焦點網開出的大虹橋房源專區,九亭房源基本在1.3萬元/平方米至1.6萬元/平方米之間。而當地人士告訴記者,就在今年年初,多數樓盤價格僅有8000元/平方米左右。“今年總體漲了50%,大虹橋概念出來的一個月,基本漲了20%。我的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不到一年,賺了40萬。”投資客彭先生告訴記者。
與房產買賣同樣火爆還有土地市場。消息人士稱,大虹橋概念定稿后,大型企業的招商引資工作將隨即在全國展開。其中不乏地產企業的率先入駐:北京商業地產巨頭潘石屹在9月首入上海后向本報記者透露,曾經與長寧區政府相關部門深入討論過投資意向,其看中的仍然是大虹橋板塊中長寧區可能出現的巨大商機。“長寧區政府詳細介紹了大虹橋規劃后,潘石屹稱如果有機會,可以在大虹橋板塊拿下一個可供10年開發的巨大項目,作為其在上海的核心項目。”知情人士稱。
一向以開發商業地產著稱的潘石屹認為,相對住宅市場的價格高漲,目前部分商業地產處于全面被低估的狀態,具有極高的投資價值。大虹橋概念下的商業地產機遇顯然尤其醒目。
“大虹橋板塊建成后,會成為上海建設國際貿易中心的重要依托。而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又將推動商業地產的全面回暖。”易居中國分析師薛建雄介紹,10月第二周,上海宣布向國務院上報關于建設國際貿易中心的相關方案,商業地產當期銷售量一下子直升79%。一個名為五角世貿城的商鋪房源,借此概念,從10月初至今已經銷售1056套房源。“這個在2006年就已經開盤的房源,2009年以來月銷售套數經常只有一兩套。到10月的銷量激增真是讓開發商始料未及。”薛建雄稱。
根據最新的規劃,大虹橋的核心功能區占地超過26平方公里,輻射區達80多平方公里。以虹橋機場和京滬高鐵、滬寧等城際鐵路為核心、建設交通樞紐為依托,會展、商貿、辦公、居住、文化娛樂為一體的綜合功能區。“這么大的面積,土地收益將十分驚人。而當時為了能夠申請下來這樣大面積的土地規劃,我們必須找到一個更高級別的產業規劃來支撐。換句話說,沒有實體產業來吸引人流、物流,這么大的面積,是用不完的。”一位曾經參與大虹橋規劃設計的人士對上海證券報坦陳。
緣起 從交通樞紐到綜合功能區
四年磨一劍,大虹橋從醞釀到誕生可謂深謀遠慮。
上海證券報獲得的一份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報告顯示,2004年,上海市政府與鐵道部共同選址,在上海西南部的七寶鎮建設京滬高速鐵路的客運站點。2005年初,上海市政府又和民航總局審議通過了《上海航空樞紐戰略規劃》,其中虹橋機場的規劃目標是旅客吞量3000萬人次。此次規劃將虹橋機場遠距離跑道改為近距離跑道,節省了原機場備用地約8平方公里。
彼時,提升虹橋機場附近土地價值和產業功能的想法初步提上日程。而研究中的第一輪靈感,是將原本放在七寶的京滬高鐵站,移至虹橋。
“其實一直以來虹橋的功能定位是比較尷尬的。和浦東相比,虹橋作為國際機場的功能逐步被取代,蘇州、無錫、常州等地也大力興建區域機場,虹橋的長三角交通樞紐地位得到弱化。從產業發展上看,虹橋板塊又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沒有對接點。虹橋究竟該怎樣發展,當時大家都比較模糊。” 參與了當年虹橋功能區前期規劃研究的同濟大學專家盧源介紹。
2005年3月,上海市政府首次提出將京滬高鐵七寶站選址北移到虹橋機場西側,以建設虹橋綜合交通樞紐。“當時只是想著機場+高鐵的規劃,沒想搞那么大。”盧源回憶說。
在2006年之際,上海虹橋以交通為樞紐,拉升其產業功能定位,甚至對接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功能,就已經進入規劃者的思考范圍。“為了令虹橋發展與數十平方公里的占地規劃相匹配,可以說,規劃真是能拔多高就拔多高。”一位參與規劃者稱。
到今年9月,上海正式公布了幾易其稿的大虹橋規劃(全稱“上海虹橋商務區整體規劃”),商務區管委會副主任薛全榮介紹,虹橋商務區計劃明年啟動,兩年左右建成一個1.4平方公里的商務功能核心區。預計到2015年,核心區年生產總值將超過100億元。2020年生產總值超過150億元。
薛全榮表示,根據規劃和功能定位,虹橋商務區將建設成為現代服務業的集聚區,面向全國的總部經濟和高端商務活動的集聚地,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核心功能區之一。在產業發展上,未來將形成以總部經濟為核心,以高端商務商貿和現代物流為重點,以會展、商業等為特色,其他配套服務業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
從目前的交通輻射能力看,大虹橋對內銜接長寧、嘉定、松江、青浦、閔行這五個重要的上海區縣,對外連接南京、無錫、常州、蘇州、杭州等江浙重要城市。“新一代高鐵的特點是發車密度高,最高3分鐘一班。另外站點多,比如滬寧城際鐵路有31個站,其中常州有3個站,這基本上實現了長三角類似同城地鐵一樣的交通狀況。”盧源表示。
在上海資深地產人士、盛世太平投資公司董事長陳立民看來,虹橋如此大手筆的軌道交通規劃,更保證了它在土地價值和產業投資市場不可取代的優勢。“在這個兩小時經濟圈中,南京甚至都可以成為上海的一個社區,龐大的人流、物流將帶來巨大的消費和生產需求。”陳立民表示。
而目前1.4平方公里的核心區建設只是一個開始。未來虹橋功能區在交通樞紐方面的功能還將繼續加強。“除了滬寧城際鐵路之外,上海還在醞釀第二、第三條城際鐵路。第二條可能沿長江走,第三條目前還沒有確定。屆時有可能還會在虹橋交通樞紐設站,其交通功能還會有更大的提升,產業和土地價值的提升則更為神速。”上海交通界人士透露。
機緣 對接國際貿易中心
交通是大虹橋的最大優勢,但僅僅依靠每天110萬次的交通人流來拉動經濟顯然是短視的。
“在2007年,上海與北京、天津、深圳激烈競爭國際金融中心的同時,上海已經開始醞釀如何啟動國際貿易中心。此時又是虹橋規劃者深度思考虹橋定位之際,雖然虹橋功能區與上海建立國際貿易中心是兩個路徑,但我們的猜測是,在決策者眼中,將兩者互相借力,相互增色的想法從2008年甚至更早就已經開始醞釀。”一位大虹橋規劃參與者稱。
今年年初,有消息稱,為建設國際貿易中心,上海已經組成了多個課題組,最終將調研方案形成文件草案,匯總到上海市發改委,并最終向上海市委、市政府提交。在此前的2月25日,上海市市長韓正在“上海市商務工作會議”上曾表示,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今年必須破題。要積極尋求突破,開展上海國際貿易中心重大政策舉措的前瞻性研究,在國家有關部委的支持下,適時推出可操作性政策。
10初,緊隨大虹橋規劃出爐,上海國際貿易中心方案終于正式報批市政府,并將上報國務院。雖然虹橋商務區管委會表示目前大虹橋如何承擔國際貿易中心建設職能還沒有明確,但業內人士普遍分析,兩個方案如此密集的出臺,有相互“助力”的考慮。
對于此次上海幾乎同步推出大虹橋規劃與國際貿易中心建設方案,上海經濟體制改革研究院研究員鄭韶感到非常欣慰。
“我在本屆政協會議上向俞正聲書記當面建議,此前也反復建議上海決策層,一定要抓住時機,發展上海的服務貿易業。沒有貿易為依托,上海無論是金融中心還是航運中心都會少了很重要的實體支撐。”鄭韶說。
另有專家表示,相比航運和金融中心,貿易方面的收益見效較快也是上海“火線”推出系列規劃的重要原因。其間,上海要短期內解決GDP增長乏力問題是不可回避的話題。
建言 嚴防土地依賴
最新數據顯示,前三季度,上海GDP生產總值為10214.8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去年同期增長7.1%。與此前剛剛公布的全國前三季度GDP增長7.7%相比,上海的這一增速仍然較低。今年上半年,上海GDP 5.6%的增速更一度創下1992年以來的新低。
“究其原因,上海房地產市場從去年開始持續低迷,雖然今年以來快速回暖,但從土地出讓和新開工情況看,今年上半年都還沒有回暖,表現在GDP上就很難看。而上海多年以來,又是嚴重依賴房地產市場的典型城市代表,房地產在GDP增長中的貢獻率高達2至3個百分點。”一位上海經濟學者表示。
其實,早在2007年底,隨著上海經濟指標紅燈頻亮,上海已經開始意識到,四個中心規劃只是確定了上海經濟發展的方式,由此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擺脫房地產市場的單一依賴才是上海經濟的根本目標。
公開報道顯示,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在2007年10月27日入滬履新后,就上海服務業發展和民營經濟發展展開廣泛調研,確定了上海發展高端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方向,以確保上海在就業、稅收等經濟硬指標方面的長遠活力。到2007年底,上海市政府在部分務虛會上已經開始就經濟指標在8個方面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發出警告。
此背景下,大虹橋規劃和國際貿易中心方案的出臺就被市場寄予了更多的期望。
“上海一定要長遠規劃大虹橋的發展,絕不能簡單依靠土地升值,或通過規劃向政府要政策。那種模式落后了,如果繼續這一模式,上海國際大都會的優勢和地位將逐漸削弱甚至消失。”鄭韶表示。
當記者與多位專家討論上海的土地依賴之時,有人坦言“這是比所有問題都難解決的問題。”
“比如土地價格一旦大幅下降,不僅新的土地銷售沒辦法獲利,大量以土地為抵押的企業貸款如何處理?銀行一旦受損,金融安全就難以保障。”一位專家解釋。而在此情況下,將更多精力用在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就是有識的地方政府需要預先準備的功課。
方向 與長三角“黑馬”展開錯位競爭
除了土地依賴之外,根據記者的采訪,很多業內人士認為,上海在建設國際貿易中心方面,大有希望中央提供政策支持之意。“從此前很多區域經濟發展的歷史看,經濟轉型確實需要政策支持。如何用規劃來要政策,是很多地方發展區域經濟的重要工作。包括財稅政策、土地政策、環境政策和人才政策等。”專家表示。
而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負責人也曾公開表示,目前我國的稅收結構是以工業化發展階段而設計的,并不利于像上海這種服務業為主導的后工業階段城市的發展。“稅收問題不是上海能夠說了算的,決策權在中央。”該負責人稱。
盧源介紹,上海服務業之所以難有快速且明顯的提升,確與我國現行的稅收制度有關。“按現在的規定,工業企業的稅收是在生產地交,而服務類企業是在注冊地交。當年這個政策出臺是為了鼓勵郊區經濟發展,吸引很多服務業進入郊區。但導致的結果是郊區除了收稅外沒有人氣,城市中心的服務類企業又不在當地交稅。區級地方政府根本沒有動力吸引服務類企業。這是整個財稅體制需要思考的問題,上海一地根本無法解決。”盧源稱。
但是,在鄭韶看來,向中央要政策仍然是早已過時的短視之舉。“建設國際貿易中心,上海最迫切的是要系統思考貿易產業的特點,依靠和服務于每個企業為核心的市場網絡。給企業搭好平臺。注意產業升級。”鄭韶說。
以杭州阿里巴巴為例。鄭韶舉例稱,目前上海最大的百貨經營集團百聯集團有員工兩萬多人,年銷售額僅500億左右,利潤更只有1至2個億。但已經發展為全球最大電子商務企業的民營企業阿里巴巴,僅淘寶一個產品的年銷售額就有2000億,員工卻僅有1000多人。“舉這個例子是說上海一定要重視在貿易領域的高新技術產業,比如電子商務。如果規劃者沒有超前的意識,那么新建成的園區剛一出現就可能已經落后。”鄭韶說。
而根據記者了解,即便上海在2008年開始系統地反省“上海為什么沒有出馬云”,進而高調提出加大民營經濟,中小企業服務力度,但從執行層面上看,業內普遍反映效果一般。“大虹橋如果以國際貿易中心為依托建設現代服務業,那么如何吸引和服務中小民營企業就是最重要的任務。”專家表示。
另外,專家稱大虹橋的貿易服務功能要考慮產業鏈上下游的覆蓋。實際上,江浙作為上海經濟腹地的角色正在發生變化。一些如義烏、寧波這樣的經濟黑馬在貿易物流金融等各方面不斷分流上海的核心地位。
“離上海不遠的義烏事實上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貿易中心,甚至多個國家的廠商在義烏設柜臺,常駐義烏的外國人口就有6000之多。每天的集裝箱量有1500至2000個。寧波港、太倉港和南通港等又在為本地貨物提供最近便的渠道資源。上海的貿易中心其可提供的貿易資源在哪里?廠商在土地成本、人力成本、環境成本都很高的情況下,為什么要來上海,來虹橋?這都是上海下一步需要好好考慮的問題。”鄭韶不無擔憂地說。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