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里昂PMI”升至52.8% 出口見底初現
2009-08-04 03:03:52
每經記者 江旋 發自北京
昨日,里昂證券發布中國7月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 (PMI)為52.8%。這是里昂PMI連續4個月高于50%的經濟景氣臨界點。此前兩天,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官方發布的7月份中國PMI為53.3%,連續5個月高于經濟景氣臨界點。
“兩個數據走勢是一致的,”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蔡進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制造業的顯著、持續回升是不容置疑的。
制造業虛假繁榮?
不過,數據體現出的制造業的回升態勢遭到了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的質疑。2日,他在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和國企發展趨勢專題報告上指出,中國的危機其實是制造業危機,企業家們把錢紛紛投入股市和房市,造成虛假繁榮。
蔡進的觀點是,“制造業向好已經被統計數據證實。不僅是PMI,工業增加值等數據也可以證明,這個是不容置疑的。”他指出,目前,制造業的增長沒有問題,需要解決的是結構調整。
而郎咸平的理由是,企業投資環境惡化和產能過剩兩大根本性問題并未得到解決。
產能過剩一直是官方擔心的問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的分析認為,最近兩月,生產指數的上升勢頭雖有所減弱,但指數水平已經較高,達到57%以上,已高出近年來平均水平0.6個百分點。在社會需求尚處在恢復階段,生產提速過快,有可能導致供給過剩,加劇市場波動。
不過蔡進認為,企業投資環境已在逐步好轉。“經濟衰退以后,首先要承擔經濟復蘇責任的是政府,政策首先傾斜的必定是國企和大項目,這也是培育市場需求的過程。當民營經濟在市場上有利可圖的時候,他們自然就進來了。現在確實還不是民企能進來的時候,因為很多需求還沒有跟上。”
PMI為內需和出口“撐腰”
郎咸平甚至稱,目前中國經濟并未回暖,而是“發燒”。未來幾個季度,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出口,都很難使中國經濟走出困境。
不過,7月份的PMI卻給了人們對內需和出口趨勢的信心。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分析認為,社會需求保持了穩步增長,制造業行業需求已呈普遍回升。本月新訂單指數為55.5%,同上月持平。分行業看,我國擴大投資、刺激經濟增長的政策措施對鋼鐵、水泥等行業需求拉動作用顯著。里昂證券也表示,目前推動訂單增長的是中國國內需求。
出口方面,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認為“未來出口呈轉好態勢”。本月新出口訂單指數為52.1%,比上月回升0.7個百分點。新出口訂單指數顯示出世界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帶來的不利影響初呈見底跡象。隨著美國經濟企穩以及我國穩定出口的各種政策不斷發揮作用,今后出口形勢或望有所好轉,繼續大幅下滑的趨勢有望受到抑制。
國研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院張立群表示,隨著內需增長加快,預計經濟將繼續保持回升勢頭。
作為宏觀經濟的先行指標,官方公布的PMI已經連續4個月超過53%,在5月份出現小幅波動后,近3個月都保持了0.1個百分點的小幅上揚。
美林證券認為,在各項指標顯著上漲的時候,存貨指數僅有小幅上漲,說明中國GDP在下半年仍將有強勁的增長。
購進價格指數預示通脹壓力
購進價格指數已連續8個月上漲,7月購進價格指數為59.9%,為PMI五個主要指數中的最高值。目前20個行業中,只有醫藥制造業和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業兩個行業低于50%,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纖制造及橡膠塑料制品業、石油加工及煉焦業等8個行業達到60%以上,前3個行業更是高于70%。業內分析認為,上游能源和基礎性原材料價格漲勢較快,通貨膨脹壓力加大。
蔡進表示,購進價格指數的在總體水平偏低的情況下平穩回升,但該指數漲幅太快可能在明年帶來通脹壓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13899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