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氏騙局”改頭換面 “李鬼基金”泛濫
2009-06-13 02:14:34
每經實習生 徐皓 每經記者 李凱
1920年,查爾斯·龐茲創造了一段“傳奇”,書寫了一篇另類創業“模式”。他承諾在3個月內讓投資者的錢翻上一倍,然后用后期投資者的錢支付前期投資者的本金和利息,在短短幾個星期內就獲得巨額暴利。《劍橋英語大詞典》把 “龐氏騙術”作為一個專有名詞來收錄,足可見其影響至深。
最近幾年,從無錫的“鄧斌案”,到浙江的“吳英案”,還有長春的“帶頭大哥777”,改容易面的“龐氏騙局”正在不斷地上演。最近一段時間,A股自去年以來的跨年度反彈行情使得賺錢效應再度顯現,一些“龐氏騙局”死灰復燃,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他們選擇了“傍名牌”,諸如打著“大成私募基金”的牌子行騙。
故事:驚現“李鬼基金”公司
“你們公司開始做私募業務了?”大成基金福州分公司姜經理最近接到一位客戶的詢問電話。一頭霧水的姜經理按照客戶提供的線索,在網上發現一個名為 “福建大成私募有限公司”的網站。他驚奇地發現,這家公司不僅名為“大成”,連注冊商標都與大成基金公司的“銅錢”狀標識如出一轍。
姜經理更生疑惑,大成基金在5地設立了分公司,而作為福州分公司的負責人,他從來不知道當地還有另一家“大成”,而且從事的竟然還是“私募”業務。姜經理決定登門拜會一下這家同名同姓公司,而當他按網站上的公司地址找到“福州市五四路環球廣場18樓”時,卻根本不見其蹤影。
這家神秘的公司到底是何來頭?姜經理撥通公司服務熱線,以普通投資者的名義詢問 “大成私募”與大成基金的關系時,接電話的男子大言不慚:“我們是大成的下屬機構。”這下,姜經理心下了然——遇到冒牌貨了!
隨即,大成基金公司向福州證監局報告了情況。
新聞:基金公司頻發警示公告
根據《每日經濟新聞》調查發現,網絡上果真存在不少仿冒知名公募基金公司的私募基金公司——易方達私募、博實私募(音近“博時”)……
隨著“李鬼基金”的泛濫,多家基金公司均于近日在公司網站上發布了警示公告。
大成于本月初發布了警示公告,“我公司近期發現有不法機構冒用我公司分支機構名義進行非法證券活動,為此我公司鄭重提醒廣大投資者:我公司深圳總部及在北京、上海、福州、沈陽、武漢、成都、西安等地設立的分支機構從未以收取會員費的形式從事證券投資咨詢業務,也未從事向個人或機構投資者進行個股推薦的業務……”
而在此不久前,易方達基金公司也遇到了類似情況。
易方達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今年以來公司客服中心收到客戶反饋,市場上冒用易方達名義進行非法證券活動的信息12起,其中有4名投資者受騙,遭受資金損失。
調查:“李鬼基金”泛濫始末
“李鬼基金”究竟如何套用基金公司的名義行騙?手段有哪些?投資者又是如何落入騙局?李鬼基金的廬山面目隨著記者的調查而逐漸清晰。
傍名牌 昭然若揭的騙局
隨著調查的深入,記者發現這些冒牌公司具有諸多共同之處。首先,巧合的是這些公司所在地均在福建省福州市。而當記者打電話到公司地址所在的高級寫字樓查詢時,均被告知樓里并沒有該公司。除此之外,“大成私募”與“南方私募”網站上顯示的公司地址同在環球廣場;“博實私募”和“大成私募”網站中的不少模塊是一模一樣。
看上去這些“私募”們間似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記者撥通一名受騙股民提供的 “博實私募”業務員手機詢問,他已自稱是“國金私募”(音)。
對此,“博實私募”公司接聽客服電話的男子則解釋,公司有上百名業務員,由他們主動聯系客戶,而且對每個客戶都使用一個單獨的手機號碼。
當記者詢問一名業務員,公司是否正規時,他并沒有正面回答,而是打起太極拳:“你知道我們做私募的都是‘灰色’的,灰色就是不怎么受政策監管。”拉虎皮做大旗,似乎舉個“私募”的招牌便可掩蓋其合規性上的問題了。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這些公司也在義正嚴詞地打假。比如“大成私募”的網站上還赫然掛有“提醒投資者注意不法分子冒用名義”的聲明,并表示,“本公司不作任何承諾收益、利潤分成以及其他非法操作方式進行非法的理財服務。”
層層設局 并不高明的騙術
通過受害股民提供的信息和記者暗訪發現,這些“私募”均是用“薦股”做誘餌引誘股民加入會員,詐騙錢財。其慣用的手段基本分為4個步驟,環環相扣引君入甕。
第一步,制造神話。主動打電話或發短信向股民提供 “內幕股票”,而通常消息會在收盤后送到。神乎其神的是,第2天該股果然上漲,甚至還能漲停。一段時間以后不少之前還心存疑惑的投資者心動了。
第二步,厚利引誘。承諾投資者,如果加入會員便可以在盤中得到消息,實現抄底,并保證實現高額收益率。例如“博實私募”承諾只要繳8800元入會就能獲得不低于40%的收益;“易方達私募”則以5800元/季度的收費保證每月收益達到30%。
第三步,漫天要價。不少受害股民在網上發帖稱,自己繳費加入會員后就發現“股神”失靈了。推薦的股票并沒有如許諾般獲得高額收益,甚至還出現大跌。質問公司,得到的答復卻時因為客戶等級不夠,得到的是“次票”,要想得到“好票”便需要增加會費。而這個步驟就像個無底洞,循環往復。
最后,當股民意識到有問題,要求退還會費時,卻發現電話停機,或者,該公司已經變身另一家“私募”了。
騙局揭穿 立即憑空蒸發
在基金公司發布警示公告后,記者再次上網搜索“大成私募”時,發現其網頁已無法打開,顯示“網站升級改版中”字樣。記者多次撥打其公司電話,也已無人接聽。由于其沒有實體辦公地址,“大成私募”一夜間遁形無蹤,已無法尋覓。但記者卻意外發現網友控訴“大成私募”詐騙行徑的帖子,同時還有許多網友表示除這一家外,還遇到過不少“騙子基金公司”。
而記者從相關部門了解到,目前監管機構已介入調查此事,相信不久將會水落石出!
編輯手記
趨利不要昏了心智
最近幾年,“地下基金”屢屢被曝光,每次曝光后,都會使得上當受騙者陣陣反思,監管部門和權威機構的聲聲風險警示,但緣何后來者不斷?其實,究其根本,無外乎就是趨利心在作怪。
聲稱來自美國的 “麥肯基金”、“金匯基金”,泰國的“炎黃基金”,以及波及面較廣的“瑞士共同基金”,都無一例外地曾打出同一張王牌——高額回報。“瑞士共同基金”的招募公告承諾:投資8000元,30個月后收獲40萬元,投資周期結束后回報率最少是300%。
正是這似乎垂手可得的“巨額暴利”,沖昏了投資者的頭腦,只看到這掛在天上的 “餡餅”,卻忽視了腳下的“陷阱”。據不完全統計,“瑞士共同基金”被揭穿時,涉案資金已達上億元。
此波“李鬼基金”來襲與此前市場上的騙局手法基本上是“換湯不換藥”,但是,這種“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行騙思路為何會屢試不爽呢?
其實,李鬼基金應該屬于“地下基金”的一個變種,沒有合法陽光身份的“地下基金”的存在,在業內早已是不爭的事實。據未經證實的數據顯示,即使保守計算,中國目前這種“地下基金”也在2000億元以上,這股翻云覆雨的力量,卻一直生活在半明半暗的環境中,并沒有得到應有的監督,在各相關部門都查不到其相關信息,或正是這種半明半暗的存在形式和大環境給了李鬼基金行騙的空間。
當一個又一個“龐氏騙局”在證券市場興風作浪,如何從根本上防患于未然,切實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不能是一句簡單的空話。如果說,近期出臺的一系列有關政策,是在進一步規范公募基金的“陽光”,那么何時能夠將重心轉移到地下基金上來,并使之 “法治”化,也許將更加令人期待! NBD
媒體轉載、摘編本報所刊作品時,請注明來源于《每日經濟新聞》及作者姓名。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13899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