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業發電首次并網模式推廣遇兩大難關
        
        
        
          
             
          
          
            2009-05-21 03:06:39
          
        
        
        
       
      
      
      
        
        
        
        每經記者  周曉芳  發自北京
        王月海表示,“養殖業+沼氣發電”將是規模化養殖業倡導的一種模式。“但是,這需要具備兩個前提條件:第一,必須是上規模的養殖;第二,這類項目需要很大的資金量。”
        養殖業與新能源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然而在倡導循環經濟的今日,它們卻打起了  “親家”——養殖形成的糞便成了潔凈能源。農業專家和新能源業界人士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類“聯姻”已是當前發展的一個趨勢。
        近日,亞洲最大養雞場的沼氣發電項目——位于北京延慶的德青源沼氣發電廠兩臺1MW(兆瓦)沼氣發電機組,作為首個雞糞發電項目順利實現并網發電。
        并網讓養殖業、訂單農業和新能源真正循環了起來,意味著規模養殖業向循環經濟模式發展邁出了實質性一步。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農村產業經濟室主任張元紅對此表示,讓禽畜糞便變成沼氣并發電,這是大型養殖業的一個發展方向,既有利于加快新農村建設,又可以輸送綠色能源,這種模式正被大力鼓勵,并有望獲得政府扶持。
        但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執行秘書長王月海認為,“養殖業+沼氣發電”模式仍面臨規模和資金兩大難題。
養殖企業試水雞糞發電
        “養殖業已成為繼工業之后的第二大污染源。”王月海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張元紅也告訴記者,在北京近郊就有這種養殖場,它們往往將產生的糞便出售,這對環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
        不過記者了解到,也有養殖企業已在建設大型養殖場初期就規劃了沼氣發電廠。
        “建設一個雞糞沼氣發電廠,在2004年時我們決定將養雞場的規模從10萬只擴大到300萬只時,就已經考慮到了。”北京德青源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德青源)董事長、總裁鐘凱民告訴記者,當時在討論沼氣發電項目的時候,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他們主要考慮的是技術、資金、經濟效益等問題。有人甚至表示:“不如賣雞糞省事。”
        位于北京延慶的德青源養雞場共養殖300萬只母雞,日產雞蛋150萬余枚,是亞洲最大的養雞場。
        “300萬只雞每天產生雞糞約210噸,再加上整個生態園每天排出生產生活污水270多噸,這是一筆很大的資源。”鐘凱民表示,雖然在短期可以將糞便出售了事,但從長遠來看行不通,必須進行規劃。
        據介紹,雞糞是很好的有機肥料,但是雞糞在變成有機肥料的過程中,要排放大量的甲烷氣體,從對大氣影響的角度來說,1噸甲烷相當于21噸二氧化碳。“如果甲烷收集起來用于發電,既能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又能在當前能源緊缺的情況下提供綠色能源。”
        無獨有偶。2008年1月18日,蒙牛生物質能沼氣發電廠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蒙牛乳業集團澳亞國際牧場正式投入運行,這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畜禽類沼氣發電廠,也是中國乳業第一個大規模的沼氣發電廠。
        “這項沼氣發電項目早在2004年就開始規劃。”蒙牛乳業集團總裁楊文俊曾介紹說,“在創業初期我們就討論過,蒙牛要想成為百年老店,要想將乳品產業做大做強,就必須將循環經濟的理念納入企業發展的體系。”
沼氣發電串起循環鏈條
        鐘凱民是學系統工程出身的。2004年在沼氣發電項目遭到很多人反對時,他曾表示,必須要有一個紐帶,將整個系統串聯起來,沼氣發電廠正是這個紐帶。德青源沼氣發電廠運作以后,一方面可以利用沼氣進行發電,將綠色電力源源不斷地輸送給京津唐電網;另一方面,沼氣還可以供德青源生態村不遠處的新村400多戶使用;更重要的是,沼氣發電廠產生的沼液、沼渣可用作有機肥料,從而將整個農業生態鏈串接起來。
        德青源自制飼料有60%來自玉米,而延慶是玉米的重要產地。德青源將沼液、沼渣提供給訂單農戶,農戶收獲后將玉米賣給德青源。德青源將飼料喂雞后,產生兩種資源:一是雞蛋、雞肉產品,銷往市場;二是雞糞,供電廠發電。發電余熱還可以給生態園大棚供暖。剩下的沼渣、沼液再進行循環使用。這樣一來,就形成了  “生態養殖-食品加工-清潔能源-有機肥料-綠色有機種植-生態養殖”的循環經濟模式。
        鐘凱民介紹,沼液、沼渣的應用非常廣泛,德青源的沼液不僅供給訂單農戶,還供應1萬多畝果園和大田。目前很多大田的出口蔬菜便是采用沼液施肥。
        同時,蒙牛也有這樣的設想。蒙牛澳亞國際牧場現有存欄奶牛10000頭,新建成的沼氣發電廠可實現日處理牛糞280噸、牛尿54噸、沖洗水360噸。該項目可日生產沼氣1.2萬立方米,日發電3萬千瓦時,每年生產有機肥約20萬噸。直接經濟效益是:向國家電網提供每年1000萬千瓦時的電力;有機肥出售市場,種植高檔菌類植物;生產的中水全部用于園區綠化供水與灌溉牧草;發電產生的熱能用來維護牧場的日常供暖等項目。
        業內人士認為,盡管目前通過糞便建立的沼氣發電項目尚少,但大型養殖業發展沼氣供電,必將成為發展趨勢。
并網工作艱難推進
        德青源沼氣發電項目最初遭到很多人反對,也因為他們對發電廠的盈利能力沒有信心。鐘凱民告訴記者,這些問題在今天已經迎刃而解。
        據介紹,目前北京地區正常的火電上網電價為0.3806元/千瓦時,可再生能源補貼0.25元/千瓦時,即該沼氣發電項目上網電價為0.6308元/千瓦時。一年發電1400萬千瓦時,收入600萬~700萬元。
        同時,德青源沼氣發電廠由于減少了碳排放,根據“京都議定書”,發展中國家可以向發達國家出售碳排放指標,因此,德青源通過一家碳交易公司,申請了聯合國CDM(清潔發展機制)項目,一年獲得的收入與發電量收入基本持平。
        “有了CDM項目的收入,沼氣發電廠才能實現盈利。”鐘凱民強調。
        “最大的難題是并網問題。”鐘凱民表示,該項目在2007年底已經具備了發電能力,但足足拖了1年半時間才得以發電,而且是由北京市政府有關部門多方出面協調的結果。另外,還花費了400萬元建配電站及電線。
        記者了解到,蒙牛沼氣發電廠目前仍然沒有并網。
        記者采訪中發現,電網公司對可再生能源并網很“頭疼”,因為可再生能源發電的規模相對很小,如果讓其并入電網,就需要專門建一條電網線,這筆費用該由誰出呢?一般來說,發電廠會認為,電網公司應該提供相應的服務。
        國家發改委發布的  《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提出,到2010年,我國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將達到10%。在全國可再生能源中,水電占據了最大的比例,總裝機容量達到1.9億千瓦;風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000萬千瓦;生物質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550萬千瓦。
        王月海表示,盡管《可再生能源法》規定必須對可再生能源項目并網發電,但在執行過程中,往往會因為與地方電網的溝通障礙而造成拖延。這與可再生能源占比很少有很大關系。
模式推廣有兩大難題
        據介紹,德青源還將這種模式復制到全國范圍,擬對在黃山腳下選址的新園區投資4億元左右,擬養370多萬只雞,該園區明年上半年即將完工。此外,在廣州的新基地選址已經完成,擬投資3億~4億元,養300多萬只雞。
        同樣,蒙牛也準備將該種模式進行推廣。
        對此,王月海表示,毫無疑問,“養殖業+沼氣發電”將是規模化養殖業倡導的一種模式。“但是,這需要具備兩個前提條件。第一,必須是上規模的養殖,養豬必須達到幾萬頭的規模,養牛必須達到幾千頭的規模,只有這樣,才能源源不斷地向沼氣發電廠供給原料。第二,這類項目需要很大的資金量,這對投資方的資金實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據了解,德青源發電廠投入6500萬元,蒙牛建成的沼氣發電項目投資了4500萬元。
        張元紅認為,由沼氣發電項目串起大型養殖業的循環經濟鏈條,不僅是企業推行的模式,也是政府倡導的一種模式,有望獲得政策方面的支持。
資料
什么是CDM
        CDM的英文全名是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清潔發展機制),它是“京都議定書”規定的跨界進行溫室氣體減排三種機制之一。CDM是“京都議定書”所規定的附件一國家在境外實現部分減排承諾的一種履約機制。附件一國家通過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附件一國家通過從發展中國家購買“可核證的排放削減量(CER)”以履行“京都議定書”規定的減排義務。
        我國一直在認真履行“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積極促進“京都議定書”的生效,并于2002年8月批準了  “京都議定書”。實施CDM項目,在幫助附件一締約方以較低的成本實現其減排溫室氣體承諾的同時,可以通過先進和適用技術的引進促進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一種雙贏的活動。
動物糞便發電
        科學家們估計,地球上的煤還可維持二三百年,石油就只有五六十年的用量了。煤炭和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資源的短缺致使世界各國都在尋求替代能源,當今世界替代能源中,利用動物糞便發電無疑是最好的能源替代之一。
        眾所周知,我國動物糞便利用率不高,無公害處理也需要很多資金投入,目前動物糞便僅用于肥料、動物飼料和沼氣等,正因為利用率不高,很多江河湖泊因動物糞便而受到嚴重的污染。
        糞便發電在國際上并不鮮見,丹麥和德國等國家在10多年前就開始利用動物糞便發電,這些國家對有益于生態環境的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很高。而我國糞便污染卻非常嚴重,為同年工業固體廢物、生活污水排放量的2.4倍,若能學習外國先進技術,將糞便轉化成可替代的能源,糞便對環境的污染是不言而喻。
媒體轉載、摘編本報所刊作品時,請注明來源于《每日經濟新聞》及作者姓名。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65072776  上海:021-61213899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